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05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囉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多言不止。《文明小史》第五四回:「算了吧,老邊不用囉嗦了,咱們現在都是自家人了。」也作「囉囌」、「囉唆」。
2.騷擾、麻煩。如:「這件事可真囉嗦!」《文明小史》第三七回:「原是怕他們囉嗦的意思,卻被仲翔猜著。」也作「囉囌」、「囉唆」。
囉哩囉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言不休的樣子。如:「你怎麼這樣囉哩囉嗦的?」也作「囉哩囉唆」。
囉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話的樣子。如:「他囉囉嗦嗦講了一大堆。」、「他經常囉囉嗦嗦言不及義。」也作「囉囉唆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說話煩多。如:「囉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囉嗦」條。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信口開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業,但是張珪卻已心如死灰,說明自己自從出家後,就再也沒想過要重回塵世的生活,儘管包拯隨口說出,瑣碎囉嗦地說了一番,也都無法說動他的心,堅決不肯還俗。後來「信口開合」演變成「信口開河」,合、河音同,「開河」大概指話如河水般洩出。所以可用來比喻隨口亂說。「信口開河」較早的書證出自於《孤本元明雜劇.漁樵閑話.第一折》:「似我山間林下的野人,無榮無辱,任樂任喜,端的是信口開河,隨心放蕩,不受拘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說話囉嗦、沒有重點。如:「絮叨」、「絮絮不休」。
喋喋不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語囉嗦,沒完沒了的樣子。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一》:「一俗士言詞猥鄙,喋喋不休,殊敗人意。」《聊齋志異.卷三.雊鵒》:「浴己,飛簷間,梳翎抖羽,尚與王喋喋不休。」也作「喋喋不已」。
嘮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囉嗦嗦話說個不停。《紅樓夢》第八回:「請了安,又問好,嘮叨半日,方纔走開。」也作「叨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