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9.38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立邊疆文化教育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立邊疆文化教育館,簡稱「邊教館」。是國民政府教育部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成立,掌理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編譯出版等方面的機構。
  民族學家凌純聲任首任館長。研究員、編纂等業務骨幹多由中央大學教授兼任,並有多位精通蒙古、藏、維吾爾等文學的專家任職。設有研究組、文物組、編譯組。編譯組下設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三個編譯室,附設少數民族文字印刷廠。出版漢、蒙古、藏、維吾爾等文字版〔中央邊報〕月刊,以及供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教科書或學術著作。圖書館以收藏少數民族及邊疆地區的圖書為重點。文物組組織少數民族文物展覽。民國三十八年(1949)四月以後,由中共政府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系統的有關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只限於口語單用。如:「教書」、「教琴」、「我來教你」。
傳授、訓誨、指導。如:「教學」、「教育」、「教授」、「教誨」、「教訓」。
宗教:利用人類對於宇宙、人生的神祕所發生的種種心理,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並用來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意識形態。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
使、讓。如:「真教人失望!」、「教他回去吧!」
禮儀、規矩。如:「禮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產。如:「生育」、「生兒育女」。
使存活、長大。如:「育嬰」、「育幼」。
栽培、教導。如:「教育」、「訓育」、「培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勸導使性情變好。如:「感化」、「教化」、「潛移默化」。
使改變。如:「化名」、「化妝」、「化險為夷」、「千變萬化」。
消除。如:「化解」、「化痰止咳」。
使物體形態改變。如:「液化」、「焚化」、「火化」、「融化」。
化緣:佛家以能布施者為與佛有緣,故僧尼等求人布施財物稱為「化緣」。
羽化:A>昆蟲自蛹或稚蟲蛻變為成蟲時,稱為「羽化」。B>稱得道成仙為「化」。
接於名詞或形容詞之後,表示狀態的改變。如:「現代化」、「電腦化」、「科技化」、「平民化」、「自動化」。
化學: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及變化過程之科學。
化子:靠討飯、要錢過活的人。或稱為「乞丐」、「叫化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站。如:「站立」、「立正」、「立定」、「頂天立地」。
制定、訂定。如:「立法」、「立案」、「立憲」。
建樹、成就。如:「立威」、「立言」、「立德」、「立功」、「三十而立」。
存在、生存。如:「自立」、「獨立」、「勢不兩立」。
馬上、即刻。如:「立即」、「立刻」。
設置。如:「私立」、「公立」、「設立」、「創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邊界。如:「邊疆」、「疆土」、「疆域」。
期限。如:「萬壽無疆」。
疆場:戰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土地、人民、主權、政府的團體。如:「國家」、「美國」、「國際」、「中華民國」。
屬於本國的。如:「國人」、「國貨」、「國土」、「國歌」、「國民道德」。
代表國家的。如:「國花」、「國旗」、「國歌」。
地區。如:「水鄉澤國」。
古代諸侯的封地。如:「魯國」、「齊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體的周沿。如:「路邊」、「桌邊」、「岸邊」、「床邊」、「邊緣」。
兩國或兩地區之間的交界處或接近交界處。如:「邊防」、「邊界」、「守邊」、「墾邊」。
盡頭。如:「無邊無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表示方位的所在。如:「北邊」、「左邊」、「旁邊」、「外邊」。
衣、物邊緣的裝飾。如:「滾邊」、「花邊」、「鏡邊」。
一面。如:「邊走邊吃」、「邊做邊學」、「邊吃飯邊看電視」。
頭緒、事物的條理。如:「儘管他說了半天,我還是摸不著邊兒。」
幾何學中夾成角或構成多角形的線段。如:「等邊三角形」。
量詞。用於計算物體邊側的單位。如:「四邊形」、「五邊形」。
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漢.劉向《說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文選.束晳.補亡詩六首之六》:「文化內輯,武功外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