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6.50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培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名。(Francis Bacon,西元1561~1626)英國政治家、哲學家兼文學家。自幼博覽群書,畢業於劍橋大學。曾任律師、國會議員、大法官等。首倡科學實驗為一切知識的基礎,成為經驗派哲學的鼻祖。著有《論文集》、《學術進步論》、《新大西洋》等,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至深且鉅。
2.燻肉、火腿。為英語bacon的音譯。
培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根法」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所提出的獲得知識的方法。他曾說知識即力量,要得到真知,便要破除過去一般人所犯的空想與猜測、臆斷與因循、只重爭辯與雕琢的方式,應用正確有效的方法,那麼便要先從袪除成見和偏見開始。培根稱成見為偶像(idol);最需要消除的偶像有四:(1)種族的偶像(idols of the tribe):即由種族的習性而生的一般假設;(2)洞穴的偶像(idols of the cave):即個人天性與生活習慣的偏好;(3)市場的偶像(idols of the market place):即由語言或文字所因襲的意義影響而產生的偏好;(4)劇場的...
沃枝葉,不如培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澆灌樹木的枝葉,不如從根培養。比喻做事須從基礎根本處做起。如:「為學尚厚實,不重花巧,畢竟沃枝葉,不如培根本。」
培根的大學教育改革意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根(Francis Bacon,1561~l626)是現代科學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提倡歸納法(induction),並喊出「知識即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的口號。對大自然採取戡天役物的思想,而科技是征服自然的利器。
  培根的大學時代就讀於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他對高等教育的主張,主要見於〔知識的增進〕(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一書;其主要的批評如下:
  1.大學只在於做就業的準備,而不是對科學和技藝的進步有真正的貢獻。
  2.各種做實驗的設施嚴重不足,而實驗是追求大...
培根(羅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根(1214~1292)是英國哲學家兼科學家,當代科學思想的奠基者之一,別名Doctor Mirabilis;生於英格蘭。早年在牛津大學文學院研究,並任教數年;一二四○年代早期曾前往巴黎,並在巴黎大學文學院講學;任教數年後,培根由於精通了偽亞里斯多德學派的著作〔祕密的祕密〕,使他的注意力轉到了科學上,特別是注意到科學亦能給予宗教輔助,此後科學才成為他的主要興趣。
  一二五○年代,培根回到英格蘭,即沈浸在科學研究中;一二五二年左右,他加入方濟會,有一段時間獲准研究科學理論及實行系統化的觀察,包括光的性質和虹的自然現象。他繪出了眼鏡的製作方式,不久便付之使用;還利用針孔箱來觀察日...
培根分類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根分類法(Baconian Classification)是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於1605年在他的〔學習的進展〕(Advancement of Learning)一書中提出的知識體系。此分類系統係根基於3個基本能力,即記憶(Memory)、想像(Imagination)、推理(Reason),將知識分為歷史(History)、詩(Poetry)及哲學(Philosophy)3大類。而每一類目可以再細分,直到該時代的所有知識均涵蓋在內。例如,歷史代表記憶的機能,可細分為自然史、文明史;詩代表想像的機能,可細分為故事詩、戲劇詩、寓言詩;哲學代表推理的機能,可細分為神學...
培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主張莎士比亞的劇本原是法蘭西斯.培根所作的說法。持此論者,認為莎士比亞只是個未受多少教育的鄉巴佬,不可能寫出這麼多傑出的劇作。此說起於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在美、英更為盛行,但贊成或支持這種說法的人,並不能舉出完美而足以服人的理由根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在植物根部加上泥土和肥料,後引申為養育或造就人才。如:「培養」、「培育」、「培植」、「栽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的器官,多半長在土裡,具有固定及吸收水分、養分的功能。如:「樹根」、「草根」。
物體的基部、底部。如:「牆根」、「舌根」、「牙根」、「耳根」。
事情的本源、依據。如:「根據」、「病根」、「禍根」、「追根究柢」、「無根之談」。
事物的存底、憑證。如:「票根」、「存根」。
深植。如:「根植」。
澈底。如:「根絕」、「根治」、「根除」。
數學上稱方程式中未知數的值或解為「根」。
量詞。用於計算細長形物體的單位。如:「一根棍子」、「三根筷子」。
姓。
經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考和演繹推理而得出結論。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有亞裡斯多德、托馬斯·阿奎納、托馬斯·霍布斯、弗蘭西斯·培根、約翰·洛克、喬治·貝克萊和大衛·休謨。 與科學的關系 經驗主義是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前身。直到今天,經驗主義的方法還在影響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而自然科學方法則是傳統觀念的發展。然而近幾十年來,一些新的理論學說,例如量子力學,構成主義,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開始對經驗主義在科學研究的方法上獨一無二的地位產生了輕微的衝擊。另一方面,諸如量子力學的一些理論證明了經驗主義的不可靠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