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7.36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基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根本、最重要的。《漢書.卷八五.谷永傳》:「是以明王愛養基本,不敢窮極,使民如承大祭。」《舊唐書.卷八七.魏玄同傳》:「任人者,誠國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
2.基地、根據地。《晉書.卷一二七.慕容德載記》:「彭城阻帶山川,楚之舊都,可攻而據之,以為基本。」《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
基本學力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 ),簡稱國中基測、基測或學測(但此名稱易與大學入學的學科能力測驗混淆,應避免使用),為中華民國教育部為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所舉辦的學習能力測驗,目的在學生升學時利用成績供高中職學校參考。目錄1 北北基地區區域性基本學力測驗2 歷史演變3 測驗目的4 測驗科目與題型5 報考資格6 測驗時程與用途7 爭議7...
像片基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垂直航攝像片為底圖,在像片上加繪等高線及必要之地物註記等,製成像片地形圖。以像片地形圖作為國家基本圖者,稱為像片基本圖。此處所指之像片,應為已作正射糾正,且像比例尺已改為所需成圖尺度之航攝像片。見基本地圖。
十大基本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Ten Core Competences):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十項。是全體學生接受完國民教育後,至少應具備的基本知能。亦是判斷學生實作水準、課程設計與評量的依據準則,是現代國民社會生活必須養成的基...
〔教育基本法〕(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教育基本法〕為教育法律之一,為教育之根本大法;基於日本憲法之精神,明示日本之教育目的及基本方針與政策,可謂日本的教育憲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於一九四六年公布憲法,確立民主政治制度,揚棄過去的軍國主義及神道精神。為使教育能配合民主憲政的實施,日本政府乃於次年(1947)制頒〔教育基本法〕,依憲法之精神,明示教育的目的與方針,以取代一八九○年以來日本國家主義教育之唯一依據的〔教育敕語〕,而成為民主教育的憲章。〔教育基本法〕除前文及附則外,全文共計有十一條條文,分別就下列事項加以規定:教育目的、教育方針、教育機會均等、義務教育、男女共學、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政治教...
教育領導之基本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領導之基本模式(The basic model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檢視相關文獻,歷來相對於教育領導所產生之模式已有一定數量與複雜度。其多半以領導者、追隨者、脈絡三者間的動態互動,與產生之成果形成基本的領導歷程。不揣淺漏,本書以教育領導研究之角度,將教育領導歷程所牽涉之變項加以分類。相關變項計分為五類:(1)領導者與部屬特質變項;(2)領導中介變項;(3)領導情...
ABA的基本概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行為的操作性定義2 三、行為問題有其價值和功能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一、行為的操作性定義行為學派強調透過對「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進行紀錄和分析,可以使行為評量的過程及結果具備客觀性、比較性和實證性。因此,對於行為進行「操作性定義」將是行為評量的首要事務。例如:如何將充滿形容詞與主觀判斷的常見敘述—「學生上課不專心」—賦予操作性的定義?對此,教師可以「學生離座次數」、「學生眼神注視」…將行為客觀化及量化。二、行為的紀錄單位==就學生行為的不同性質,教師可以針對重點、感興趣的部分,以頻率(frequency)、強度(duration)、或延宕(latency),做為行為的紀錄...
基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則上、大體上。如:「基本上,這個研究是大家共同完成的,我不過是做個總結而已。」
教育歷程:基本要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教育歷程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發現兩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心理的和社會的要素。一方面各個兒童具有天賦的能力、才能;另一方面,社會領域包含了全部的活動、制度、風俗習慣及態度。
  1.個人的要素:教育隨著兒童的活動而開始,如果他沒有正常的活動能力,則他也沒有受教育的可能。杜威解釋道:「教育應從心理學上對兒童能力、興趣及習慣的見解開始;此等能力、興趣、習慣必須加以解釋-我們必須知道它們的含義為何。它們必須譯成其社會同義的名詞-變成合乎其社會地位的名詞。」杜威認為本能只是活動的傾向,只有在社會的情境中能見諸於行動時,才可發展成真正的品格,而兒童的天性也是經...
教育基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基本權教育以使人達到自我實現為目的,作為自由教育環境下教育實施之標的,我國於1999年施行教育基本法保障教育基本權,並將定位為「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而教育基本權所欲保障之背後意義實與憲法之最終目的相同皆為人之自我實現,然,教育基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