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268.12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外在動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在動機是指個體行為未受到存在於行為本身的苦樂所影響,而是被行為以外的因素或獎懲所影響。換言之,當一個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別人的獎賞或避免處罰時,其行為即是受到外在動機的影響。在一九七三年時,雷波(M.R. Lepper)等人以兒童進行畫圖的實驗,發現原本對畫畫感興趣的兒童,當被分派到「預期獎賞組」時,反而減低了畫畫的興趣,因為這些兒童已將畫畫從遊戲變為工作了。從這個實驗可知,當一個人若是因外在因素而從事某件工作時,其工作的內在興趣就會減弱。
  克魯格蘭斯基(A.W. Kruglanski)從歸因的觀點來解釋外在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認為一個人的行為究竟是受內在動機或是外在動機所促動...
外在動機的定義個體參加某一休閒活動是受到外來力量(金錢、名利、地位、獎盃等)的影響,當這些外在報酬消失時,個人參與該休閒活動的行為,便會消弱或停止 內在動機的定義個體在沒有接受外在任何報酬情況下,持續參與在一個活動中,而個體投入在活動中的樂趣與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動因。內在動機也可以說是個體在執行一項活動中,活動本身以及參與過程中的愉悅與滿足感(Deci,1975;Deci & Ryan,1985)。 內在動機的區別第一是自我決定感(felling of self-determination)第二是個體的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於、處於。如:「在職」、「在任」、「在位」。
存、存活。如:「健在」、「青山長在」、「精神永在」。
依靠、決定。如:「事在人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副詞。表示動作正進行中。如:「正在」、「我在聽音樂。」、「奶奶在看電視。」
介詞。放在時間、處所、範圍的前面:A>表示時間。如:「他喜歡在晚上看書。」B>表示處所。如:「老師在黑板寫字。」C>表範圍。如:「在心理學方面,他是個專家。」
與「所」連用,表示強調。如:「在所不惜」、「在所不辭」、「在所難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宜、際會。如:「機會」、「趁機」、「良機」、「隨機應變」。
靈巧。如:「機靈」、「機巧」、「機警」、「機智」。
器械。如:「機器」、「電機」、「打字機」。
飛機的簡稱。如:「機場」、「客機」、「戰鬥機」、「轟炸機」。
祕密的、重要的。如:「機密」、「機要」。
事情發生、變化的原由。如:「動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如:「運動」、「動靜得宜」、「風吹草動」、「牽一髮動全身」。
有所行為。如:「動手」、「動員」、「動腦筋」、「動心思」。
行為。如:「行動」、「動作」、「一舉一動」。
心有所感。如:「感動」、「動心」、「動人」、「動怒」。
開始做。如:「動工」、「動筆」、「動土」、「動身前往」。
動輒:每每、往往、屢次。如:「動輒得咎」。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如:「提不動」、「你已經說動他了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屬於某範圍裡面的稱為「外」。與「內」相對。如:「此外」、「除外」、「外面」、「屋外」、「門外」、「戶外活動」。
非自己所在或所屬的。如:「外國」、「外來語」、「外匯存底」、「古今中外」。
關係疏遠的。如:「別把我當外人。」、「你這麼客氣,就太見外了!」
母系親屬的。如:「外婆」、「外公」、「外甥」、「外孫」。
別的、其他的、非正式的。如:「外號」、「外史」、「外一章」、「飛狐外傳」。
外子:妻子對他人提及丈夫的稱呼。相對於「內人」而言。
動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所引發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驅力。
外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本身之外。如:「讀書時要專心,不要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增強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2 增強(reinforcement)2.1 原級增強物和次級增強物2.1.1 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2.1.2 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2.2 正增強和負增強2.2.1 正增強物和正增強2.2.2 負增強物負增強2.3 內在增強物和外在增強物3 懲罰(punishment)與消弱3.1 懲罰物(punisher)和懲罰(punishment)3.2 懲罰與負增強3.3 消弱(extinction)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增強...
起源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定義提出,根據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他提出以自我調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認為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換言之,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在環境反過來也會影響個人內心身處的思想與情感反應,於是Bandura將自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