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3.95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多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式或規模呈現多種的樣式。如:「近年來節慶的慶祝方式愈來愈多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勸導使性情變好。如:「感化」、「教化」、「潛移默化」。
使改變。如:「化名」、「化妝」、「化險為夷」、「千變萬化」。
消除。如:「化解」、「化痰止咳」。
使物體形態改變。如:「液化」、「焚化」、「火化」、「融化」。
化緣:佛家以能布施者為與佛有緣,故僧尼等求人布施財物稱為「化緣」。
羽化:A>昆蟲自蛹或稚蟲蛻變為成蟲時,稱為「羽化」。B>稱得道成仙為「化」。
接於名詞或形容詞之後,表示狀態的改變。如:「現代化」、「電腦化」、「科技化」、「平民化」、「自動化」。
化學: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及變化過程之科學。
化子:靠討飯、要錢過活的人。或稱為「乞丐」、「叫化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始的、第一的。如:「元年」、「元旦」、「元月」、「元配」。
為首的。如:「元帥」、「元首」、「元勛」、「元凶」。
基本的、構成整體結構的。如:「元件」、「元素」。
量詞。用於計算錢幣的單位。一元等於十角。通「圓」。如:「十元」、「五十元」。
朝代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加。如:「班上多了一位新同學。」
豐富、不少的。如:「多事之秋」、「多才多藝」、「多愁善感」、「多難興邦」、「多子多孫多福氣」。
大部分。表示數量大。如:「很多」、「這幾匹馬多具有優良血統。」
經常、常常。如:「多看多聽」、「多讀多寫」、「不可多得」。
非常。表示程度高。如:「多謝」、「好得多」、「快得多」。
有餘。如:「一年多」、「十萬多人」。
過分、不必要。如:「多疑」、「多心」、「多管閒事」、「多此一舉」。
超出、勝過。如:「多出來」、「我走的橋多過你走的路。」
表示疑問。如:「你有多高?」、「你家離學校多遠?」
數目大於「二」的。如:「多邊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種樣式、面向。[例]現在想進大學讀書,除了考試之外,還有多元入學的各種管道。
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自然的運轉變化。唐.李白〈江寧楊利物畫讚〉:「筆鼓元化,形分自然。」
2.比喻帝王的德化。唐.顏真卿〈贈僧皎然〉詩:「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高致。」
檔案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地展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進步及成長情形,而非傳統紙筆測驗只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四、 評量方式多元化    檔案評量具備許多多元特質,包括評量內容、評量人員和評量對象的多樣化。檔案評量的評量內容可以包括日誌、學習單、獎狀、報告、心得感想等凡與目標能力有關之表現,皆可納入檔案中。而評量的人員可以包括教師、學生、同學和家長,尊重的多方人員的看法。而評量的對象可以著重在學生個人的表現上,也可以小組為對象,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五、 教學目標個別化    檔案是個別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的記錄,檔案評量也是以學生為中心。在因材...
的評估個人進一步探索的方向與目標。思維透明化(Make Thinking Visible):KIE 多元化的教材深度允許學生建構出自我的理解概念,並經由提供輔助的鷹架工具,來呈現學生的過渡概念(Intermediate Concept)。學生可透過反覆驗證的過程,將自己的質樸概念(Naive Concept)透明化,並逐漸修正成更正確的科學概念。鼓勵成為終身學習者(Encourage Lifelong Learning):由於科學學習是不斷追求真理的過程,因此SKI 的目的在協助學習者發展自我監控學習的能力,包括呈現概念...
繪本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學習目標。:(二)需兼顧文本和圖像的閱讀。:(三)能正確引導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四)教學活動要多元化,並能引發學生不同的思考,而非要求既存的答案。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挑選適合其身心發展的繪本,並在傳達故事內涵的過程中,重視學生主動建構概念的歷程。 台灣著名繪本作家與繪本教育推手畫家 幾米「台灣兒童圖畫書教父」 鄭明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蘇振明 教授台灣兒童文學領域專家 曹俊彥
示範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可能給學生帶來危險6.可能需要學校所沒有之設備 優點1.提供學生最直接、第一手之觀察學習2.提供多元化之學習經驗,包含告知、聆聽、列舉、討論、詢問、澄清、舉例和操作等3.由於具有多項溝通之功能,能夠適合於能力差異較大之學生群體4.學生可參與教學活動,對教學之過程能增加印象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示範教學法英文關鍵字: Modeling 參考資料張添洲/著。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2000年初版,頁245-246。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