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多半     
瀏覽人次:1087 收藏人次:0
1.大多數、大部分。唐.方干〈送孫百篇遊天台〉詩:「更有仙花與靈草,恐君多半未知名。」《文明小史》第二六回:「他卻變了調兒,說些廣東話,多半人不懂的,也有湊著熱鬧拍掌的。」
2.大概。《文明小史》第三○回:「你那大學堂裡那位朋友的話,原也靠不住,多半從外國野史上譯下的。」也作「多管」。
拉布拉多半島(Labrador Peninsula)     
瀏覽人次:453 收藏人次:0
多半     
瀏覽人次:132 收藏人次:0
形容相當長的時間。如:「我們走了多半日的路程,才看到海。」也作「大半天」。
拉布拉多半     
瀏覽人次:49 收藏人次:0
半島名。在加拿大東北部,位於哈得遜灣與聖羅倫斯灣間,面積一百四十萬平方公里。是受過冰川侵蝕的岩石高原,湖泊極多、氣候嚴寒,有拉布拉多寒流經過。居民以毛皮、養鹿和漁業為生。
    
瀏覽人次:14657 收藏人次:13524670
增加。如:「班上多了一位新同學。」
豐富、不少的。如:「多事之秋」、「多才多藝」、「多愁善感」、「多難興邦」、「多子多孫多福氣」。
大部分。表示數量大。如:「很多」、「這幾匹馬多具有優良血統。」
經常、常常。如:「多看多聽」、「多讀多寫」、「不可多得」。
非常。表示程度高。如:「多謝」、「好得多」、「快得多」。
有餘。如:「一年多」、「十萬多人」。
過分、不必要。如:「多疑」、「多心」、「多管閒事」、「多此一舉」。
超出、勝過。如:「多出來」、「我走的橋多過你走的路。」
表示疑問。如:「你有多高?」、「你家離學校多遠?」
數目大於「二」的。如:「多邊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瀏覽人次:8893 收藏人次:4173261
二分之一。如:「剖半」、「對半」、「半碗飯」、「半價優待」、「年過半百」。
在中間。如:「半路」、「半途而廢」、「夜半鐘聲到客船」。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透明」、「半成品」、「半生不熟」、「半信半疑」、「半新不舊」、「一知半解」、「半推半就」、「半買半送」。
社會學習論     
瀏覽人次:52677 收藏人次:1455084
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方式。人類生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多半是藉由直接模仿來的。例如: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吃飯。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綜合模仿是一種複雜的模仿學習方式。學習者經歷模仿歷程而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楷模一個人,而是綜合多次所見而形成自己的行為。例如:某幼兒先是觀察到電工踩在高蹬上修理電燈,後來又看到母親踩在高蹬上擦窗戶,他就可能綜合所見學到踩在高蹬上取下放置書架頂端的故事書。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
初級團體和次級團體     
瀏覽人次:20739 收藏人次:115134
此為顧理(Cooley)所提出之團體分類,其指出初級團體多半存在於農業社會或相對關係較為親密的非正式團體之中,在團體間的關係滿足成員的基本情緒及心理需求,而次級團體則大多是指工業社會下現代組織正式團體的關係特質,透過有限的面對面互動下建立較微弱的認同,彼此間情感連結少。註1 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1)相對規模較小的團體(2)團體成員彼此之間認識較久、較為熟識(3)互動關係維繫較長(4)屬於關係親密且經常面對面接觸(5)彼此形成深厚友善的關係傳統農業社會中,人們彼此間生活功能同質化,生活經常與從小熟悉的親...
洪水法     
瀏覽人次:17847 收藏人次:661110
實施上的困難與限制。謹慎地使用想像洪水法,能在不引起反效果的情況下重建創傷情境。例如墜機事件的生還者多半可能有多種衰弱症狀,他們可能會常做惡夢、腦海時常出現災難的場景、可能開始不敢搭飛機,嚴重者甚至不敢乘坐交通工具,或是產生痛苦的情緒,像是罪惡感、焦慮、憂鬱等等,在行為治療中,洪水法常用於治療焦慮相關的疾患、恐懼症、過度強迫性行為、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曠野恐懼症等。(註一)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現場洪水法、想像洪水法英文關鍵字:in vivo floodi...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15493 收藏人次:0
受道德訓練,對人生的要求作出回應。他認為,只有藉由不斷行善,才能變成有德的人。我們一般談到道德教育,多半是指稱品格教育,追根溯源,實可歸功於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和中國儒家一樣都提倡中庸之道,無論是我們的情緒發用或行動表現,都應謹守中庸之道,而過猶不及都不可取。儒家談中庸有一套上通天道的道德形上學基礎,與之不同的是,亞里斯多德卻把中庸當作德行的一種主要性質或特徵,即任何道德的德行都必定展現出不偏不倚的中道,否則不成其為德行。對於亞里斯多德來說,行為或情緒表現的中庸是相對由個人來取決的,可是這並不是任意的取決,而是根據所有...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