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77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多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概、大約是。宋.晏幾道〈采桑子.誰將一點淒涼意〉詞:「畫箔閒垂。多是今宵得睡遲。夜痕記盡窗間月,曾誤心期。」《水滸傳》第四二回:「趙能道:『多是只在神廚裡。卻纔兄弟看不仔細,我自照一照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事情。如:「國是」。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加。如:「班上多了一位新同學。」
豐富、不少的。如:「多事之秋」、「多才多藝」、「多愁善感」、「多難興邦」、「多子多孫多福氣」。
大部分。表示數量大。如:「很多」、「這幾匹馬多具有優良血統。」
經常、常常。如:「多看多聽」、「多讀多寫」、「不可多得」。
非常。表示程度高。如:「多謝」、「好得多」、「快得多」。
有餘。如:「一年多」、「十萬多人」。
過分、不必要。如:「多疑」、「多心」、「多管閒事」、「多此一舉」。
超出、勝過。如:「多出來」、「我走的橋多過你走的路。」
表示疑問。如:「你有多高?」、「你家離學校多遠?」
數目大於「二」的。如:「多邊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克紹箕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和上古時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實體的禮俗早己不合現代實用,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理念,卻仍可作為後世的參考。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古時候好的鐵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縫合袍裘、獸皮,做為日後學習鑄冶鐵器的基礎;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能夠繼承父業,亦用於比喻能繼承師...
美輪美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一部重要的典籍,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在《禮記.檀弓下》記載了一個故事:晉國趙武的新屋落成,很多大夫都前去參加落成啟用典禮;一位名叫張老的大夫說道:「這屋子是多麼的高大壯觀啊!這裡面的裝飾是多麼的美麗鮮明啊!從今以後,主人就要在這屋裡祭祀奏樂,在這屋裡居喪哭泣,也在這屋裡和宗族聚會飲宴了。」趙武回說道:「我能夠在這裡祭祀、居喪、與宗族聚會,表示我將來能夠善終,與先人們合葬於九原啊!」表面上張老是在稱讚屋宇高大豪華,實際上是在提醒趙武不可奢華太過,要適可而止。後來「美輪美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
居心叵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洪楝園《懸嶴猿傳奇》第四齣:「多是這一個狗才,設計騙將出來,以為自己富貴之地,是以吾閣部為奇貨,居心叵測,天理不容!」
肆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嘴巴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樣。[例]他不喜歡交際場合,因為人們說的多是些言不由衷的應酬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括全部。如:「我們都是學生。」、「這些書都是要捐給慈善機關的。」
尚且。如:「這件事連小孩都能完成,你一定也可以做好。」
已經。如:「昨天小美站得腳都酸了。」、「天都亮了,你還不去睡覺?」
城市。如:「都市」、「港都」、「花都」、「霧都」。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國都」、「京都」、「行都」。
禮尚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