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73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天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所授與。《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唐.劉禹錫〈天論下〉:「在舜之庭,元凱舉焉,曰舜用之,不曰天授。」
天授地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然所成就的事物。形容人或事物彼此配合得體,渾然天成。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五.水北胡氏二園》:「凡登覽而惝恍,俯瞰而峭絕,天授地設,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陽獨有此園爾。」也作「天生地設」、「天造地設」。
天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名。唐代舞蹈。「坐部伎」中之一部。武則天天授元年(西元690)所創。舞者四人,著五彩畫衣,戴鳳冠。據《舊唐書.則天后本紀》記載,垂拱四年(西元688),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偽造瑞石,說是得之於洛水,上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武則天大喜,給瑞石命名為「天授聖圖」。過了兩年,即西元690,她自稱皇帝,改號為周,改元為天授,意為武后稱帝是天授的使命,因之此舞應視為紀念她稱帝的舞蹈。日本《樂舞解說》「三臺鹽急條」記載《天授樂》的起源:張鷟撰寫了一部不為當時禮法所拘的奇幻愛情故事《遊仙窟》,武則天很喜歡這部小說,找人把書中的情景寫成一個曲子名《天授樂》,又名《三臺鹽急》。此說有一定的參考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宗教上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數目極大。如:「天價」。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內完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給與、交付。如:「授與」、「授權」、「頒授」、「授旗」、「臨危授命」。
教導。如:「傳授」、「教授」、「講授」、「授課」。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爭臣1>論〉(據《全唐文.卷五五七.韓愈》引)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故禹2>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3>,而墨突不得黔4>,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5>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且陽子6>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7>人窮也,惡8>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解〕 (1) 爭臣:能直言規勸國君過錯的臣子。 ...
請君入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武后稱帝時,周興和來俊臣同時擔任審理訟案的司法官,都是當時有名的酷吏。天授年間,有人控告周興有意謀反,於是武后下詔要來俊臣審問周興,周興不知此事。來俊臣趁著和周興一起吃飯時,問周興道:「犯人不肯承認罪行時,你有什麼好辦法來對付他們?」周興說:「這容易,你拿一個大甕,在四周升炭火將它烤熱,命令犯人站在裡面,還怕他們不俱實招供。」來俊臣聽了,立即命人取來大甕生火。等準備好,他站起來跟周興說:「朝廷送來公文要我審問你,現在請你進入這個甕中吧!」周興嚇得立刻跪在地上叩頭,老實的招認罪行。後來「請君入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也用來比喻使人陷入已設計好的圈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剩餘的、將盡的。如:「殘冬」、「風燭殘年」。唐.杜甫〈重題鄭氏東亭〉詩:「向晚尋征路,殘雲傍馬飛。」唐.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詩:「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及、將要。如:「垂危」、「功敗垂成」。唐.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詩:「垂死病中驚坐起。」
武則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皇帝,繼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她將旗幟改為金色,東都洛陽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降李旦為皇嗣。武氏晚年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李顯重新即位,給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人因而稱她為「武則天」。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 童年武則天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在唐的首都長安出生,故鄉在山西文水。父親武士原來是一個木材商人,隋朝末年參加了李淵在太原的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