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7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失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生火災。《南史.卷二八.列傳.褚裕之》:「宅嘗失火,煙爓甚逼,左右驚擾,彥回神色怡然,索輿徐去。」《儒林外史》第四八回:「鄰家失火,令堂對天祝告,反風滅火,天下皆聞。」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於宋城門附近的池仲魚,因城門失火,延及他家而活活被燒死的故事。一說指宋城門失火,人盡取池水滅火,魚因乾渴而死。見《太平廣記.卷四六六.池中魚》引《風俗通》。比喻無端受災禍連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九回:「你們這件事鬧翻了,他們窮了,又是終年的鬧饑荒,連我養老的幾吊棺材本,只怕從此拉倒了;這才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丟掉、遺落。如:「喪失」、「遺失」、「失而復得」、「失魂落魄」。
錯過、放過。如:「失之交臂」、「錯失良機」、「機不可失」。
找不到。如:「迷失方向」。
錯誤。如:「失誤」、「過失」、「言多必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脫離掌握。如:「失控」、「失足落水」。
違背、不合。如:「失信」、「失禮」、「失職」。
不稱心。如:「失意」、「失望」、「失志」。
改變,和常態不同。如:「失常」、「驚惶失色」、「痛哭失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體燃燒所產生的光熱現象。如:「爐火」、「著火」、「星星之火」。
生氣、動怒。如:「火大」、「動火」、「發火」、「光火」、「別把他惹火了!」
軍用武器或戰爭。如:「軍火」、「火藥」、「開火」、「戰火」。
緊急、急速。如:「火速」、「這是件十萬火急的事!」
烹調時所用的熱力。如:「火候」、「文火」。
赤紅色的。如:「火紅」、「火腿」。
曲突徙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曰:『曲4>其,遠其積薪,不者,將有火患。』主人嘿然5>不應。居無幾何,家果失火,鄉聚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6>。於是殺牛置酒,燔髮灼爛7>者在上行,餘各用功次坐,而反不錄言曲者。向使主人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火患。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宜防絕之。向使福說得行,則無裂地出爵之費,而國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獨不得與其功。惟陛下察客徙薪曲之策,而使居燔髮灼爛之右。」書奏,上使人賜徐福帛十匹,拜為郎。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桓譚《新論.見徵》。 (2) 徐先生:徐福,漢茂陵人,生卒年不詳。漢宣...
家喻戶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喻戶曉」原作「戶告人曉」。漢朝時,劉向編了一本《列女傳》,講述古代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敘述古代梁國的一位婦人,有一天家裡失火了,她的孩子和姪子都在裡面。婦人跑進大火中,原想先救姪子,在慌亂中抱出一個小孩,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勢愈來愈大,已經不可能再進去救人。婦人心裡十分難過,想投火自盡,旁人趕緊把她攔下勸說:「你原本是想救姪子,只因一時慌亂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開呢?」婦人說:「話雖如此,但我又怎麼可能挨家挨戶的去解釋,讓全國上下都知道呢?一定會有許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經過,因而指責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負這個不義的罪名,還有什麼臉見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2>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3>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4>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5>耶?』主人乃寤而請之。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宜防絕之。鄉使福說得行,則國亡裂土出爵之費,臣亡逆亂誅滅之敗。往事既已,而福獨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貴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髮灼爛之右。」上乃賜福帛十疋,後以為郎。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桓譚《新論.見徵》。 (2) 鄉:音ㄒ|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驚訝、痛苦、贊嘆的語氣。如:「啊!失火了!」、「啊!這片風景好美!」
池魚之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宋司馬桓有寶珠,後因畏罪出亡,故投珠於池中。景公派人汲乾池水,但尋珠不著,而池魚卻因此而亡。典出《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一說為春秋時,宋人名池中魚者,居近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一說為宋城門失火,眾人汲乾池水灌救,致使池乾魚死。俱見《太平御覽.卷九三五.鱗介部.魚上引風俗通》。後比喻無辜卻受牽累而遭禍。明.瞿佑《剪燈新話.卷一.三山福地志》:「汝宜擇地而居,否則恐預池魚之殃。」也作「池魚之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燒光、燒盡。《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唐.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