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女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女子學校。唐.杜光庭《錄異記.卷六.洞》:「長安富平縣北定陵通關鄉入谷三十餘里,有二洞,一名東女學,一名西女學。」
清末女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末女學堂的發展,可以光緒三十三年(1907)學部奏定女學堂章程為一分野。在此之前,女子教育從不曾為正式教育體制所承認或重視;關於創設女學堂的倡議與實際行動,僅限少數思想前進的人士,例如宋恕、鄭觀應、陳熾、梁啟超、嚴復等,而較為重要的女學堂,多在上海一處開辦,如經正女學(光緒二十三年)、愛國女學校和務本女塾(光緒二十八年),至於清廷法令以及一般紳民是持反對或抵制的態度。
  光緒二十九年(1903)所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只有〔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部分略涉及女子教育,但全文內容主要是以家庭教育來涵括女學,即女子只可於家庭教之,令其能識應用之文字,通解家庭應用之書算物...
上海愛國女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海愛國女學校開辦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倡議者包括經元善、蔡元培、林少泉、蔣智由、黃宗仰、陳夢坡、吳彥復等人;初舉蔣智由任經理(即校長),後由蔡元培繼之。經費則為羅迦陵女士獨擔,以後乃由眾募集。所有學生即各發起人家中之妻女,約有十人參加;第二年起始對外招生。
  愛國女學校與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關係密切,同以愛國救國為標榜。在對外招生後,即從吳稚暉提議,遷校舍至愛國學社附近,學生來源因而擴大至學社成員之家人,師資則由學社教員義務擔任。〔蘇報〕案發生後,中國教育會本身未遭解散,愛國女學校因而在公議下仍續開辦,推鍾憲鬯為義務經理。當時因革命風潮激盪,故中國教育會及愛國女學校除教...
女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宮中有才學的嬪妃或宮女。《陳書.卷七.皇后列傳.後主沈皇后》:「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捨等為女學士。後主每引賓客對貴妃等遊宴,則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
2.有才學、能詩文的女子。《聊齋志異.卷四.公孫九娘》:「且是女學士,詩詞俱大高。昨兒稍得指教。」
女學校(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的淑女學校設立於一九○八年。女子接受十年女子學校(Mãdchenschule)教育後,如想繼續升學者,有二條管道:其一為進入以德國女子生活為藍圖之二年制淑女學校或四年制之師範學校(參見「德國女子教育制度」);另一為有意願進大學者,則必須接受文科中學課程,獲得文科中學證書,始得直升大學。
  二年制的淑女學校係以德意志帝國之女子未來生活空間為導向,要求女子對家庭、社會擔起自己的責任,內容因而大別為幼兒教育與保育及慈善功業;兩年授課時,學校無不詳實介紹。學校課程分家政與社會工作兩組,家政類之下置有美學、兒童教育、幼兒保育、家事、健康、公民、縫紉、語文、音樂等,社會工作組則重視福利...
女學級(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婦女學級係日本針對婦女所辦理的社會教育活動。婦女學級主要由市町村教育委員會辦理,其他有關的婦女團體或行政機關亦辦理之。市町村教育委員會所辦理的婦女學級,係由政府提供經費,由社會教育主事或公民館主事負責推行。每一學級參與者,通常在三十至五十人。主要的學習內容包括:(1)公民教育;(2)家庭教育;(3)親職教育;(4)婦女職業教育等四大部分。其教育重點在於市民生活、婦女問題、婦女運動史、消費生活、職業、家庭問題、體育、興趣與嗜好等。
  婦女學習的實施方式,多採班級教學或講座的方式辦理,過去較盛行採用講述法,目前則兼採討論法或兩者合用。為提高學習效果,更利用視聽媒體。
女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女學〕係清藍鼎元編著,共六卷。藍氏採經傳格言,參擇史傳,分為德、言、容、功四篇,其體例皆本朱熹〔小學〕。鼎元謂該書乃婦人不可不學之佳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男」相對的性別。如:「女人」、「女性」、「婦女」、「才女」、「男女平等」、「女大不中留」。
女兒。如:「女婿」、「小女」、「長女」、「生兒育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豐肥、脂肪多。如:「肥胖」、「胖娃兒」。《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原來是一位女學生身體太胖了,椅子不結實,腿兒折了,幾乎仰翻過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