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74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子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弟子。言偃的字。參見「言偃」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支的第一位。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如:「子時」。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後代。如:「子嗣」、「多子多孫」。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蓮子」、「瓜子」、「桂子」、「松子」、「烏魚子」。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孟子」、「孔子」。
顆粒狀細小而堅硬的東西。如:「子彈」。
與「母」相對的。如:「子音」、「子母扣」。
幼小的、稚幼的。如:「子薑」、「炸子雞」。
指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小子」、「學子」。
對他人稱自己的配偶。如:「內子」、「外子」。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諸子百家、天文算法、藝術類等著作。如:「子部」、「經、史、子、集」。
部首。
詞綴。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之後。如:「房子」、「車子」、「拍子」、「胖子」、「聾子」、「樣子」、「哪門子」、「兩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水面上浮行。如:「游水」、「游泳」。
河流的一段。如:「下游」、「上游」。
流動的、不固定的。如:「游牧」、「游擊隊」、「游移不定」。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擔任。《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為相數十年。」
槁木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槁木,乾枯的木頭。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聞無見。」
不脛而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疆和西藏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北為塔里木盆地,南為藏北高原。〔參考資料〕 《說苑.卷八.尊賢》趙簡子游於西河而樂之,歎曰:「安得賢士而與處焉!」舟人古乘跪而對曰:「夫珠玉無足,去此數千里,而所以能來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來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趙簡子曰:「吾門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吾尚可謂不好士乎?」舟人古乘對曰:「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者六翮也,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無尺寸之數,去之滿把,飛不能為之益卑,益之滿把,飛不能為之益高;不知門下左右客千人者,亦有六翮之用乎?將盡毛毳也?」
子虛烏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也。請為天子游獵賦,賦成奏之。」上許,令尚書給筆札。相如1>以「子虛2>」,虛言也,為楚稱3>;「烏有先生」者,烏有4>此事也,為齊難5>;「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故空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於節儉,因以風諫。奏之天子,天子大說。 〔注解〕 (1) 相如:司馬相如(西元前179∼前117),字長卿,漢蜀郡成都人。為人口吃而善著書,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後稱病免官。...
因材施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晚年回到了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從事教育工作,不但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也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有許多創新的教育觀,其中「因材施教」的主張對後世影響至鉅。例如《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子游、子夏曾分別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給了兩人不同的答案。子游雖能奉養父母,但少了敬,所以孔子回答時,強調了「敬」的重要。子夏在侍親態度欠佳,所以孔子強調愉悅容色的重要。也就是說兩人雖然問了一樣的問題,但孔子針對個別欠缺的部分作回應,所以會有不同的答案。另外,在〈雍也〉篇中孔子直接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也說明了應依循個別的不同資質予以施教,才能有成效。孔門弟子三千,分列於...
尾大不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昭公十一年》中,楚靈王問申無宇說︰「一個國家有大城市是好是壞呢?」申無宇就舉了鄭國曼伯、宋國子游、齊國無知、衛國獻公四人為例,指出他們都是因為大城首長的權力太大,中央無法控制,最後叛變,因而遭到殺害或被迫出逃。所以他認為︰「如果從這四個人的例子看來,有大城市對國家是有害的。樹枝太粗就會折斷,尾巴太大就擺動不易,大王您應該明白這道理。」後來「尾大不掉」被用來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在上者難以駕馭;亦用來比喻事物因輕重關係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
具體而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總體內容大多具備了,只是形體或規模較小而已。《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唐.白居易〈醉吟先生傳〉:「所居有池五六畝,竹數千竿,喬木數十株,臺榭舟橋,具體而微。」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