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1.54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寄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寄出信件。《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只有在天長賜書樓喫了一罎九年的陳酒,醉了一夜,心裡快暢的緊,所以三千里外寄信告訴我。」
寄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寄信檔是軍機處抄錄寄信上諭的一種重要檔冊,在雍正年間軍機處設立以前,諭旨已常以寄信方式發交兵部,由驛站馳遞地方文武大員,寄信諭旨,或寄自內間,或寄自親信廷臣,不必一定寄自軍機大臣。其出名寄信的大臣,或詳列官銜姓名,或但書姓氏。至於寄信諭旨的封發,或由赴任大員攜帶,或由齎摺家丁捧回,或隨督撫奏摺發還之便封入報匣寄出,並非全由兵部火票馳遞,制度尚未畫一。乾隆年間,軍機處的組織逐漸擴大,職權日重,章程益詳,軍機大臣面奉諭旨事件更多,寄信制度漸趨一致,寄信諭旨,多由軍機處交兵部封發,因其寄自內廷,習稱為廷寄,廷寄制度漸趨一致。因寄信對象官職的高低,而有字寄與傳諭的分別。字寄格式,首書大學士或尚書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誠實。如:「信用」、「誠信」、「失信」。
可靠、不懷疑。如:「信任」、「信賴」、「信譽」、「相信」、「可信度」。
崇仰。如:「信仰」、「信念」、「信徒」、「信奉」。
隨便、任意。如:「信步而行」、「信口開河」、「信手拈來」。
書札、函件。如:「書信」、「信件」、「掛號信」。
消息。如:「音信」、「報信」、「信息」、「喜信」。
憑證。如:「信物」、「印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傳達言語、書信、心意等。今多指透過郵遞傳送。如:「寄信」、「寄郵包」、「寄語白雲」。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曲:「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訊、訊息。如:「消息」。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兩頭往來,傳消寄信都是我。」
違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氣血失調而生病。多用為稱人生病的客套詞。《南史.卷七三.孝義傳上.劉渢傳》:「公去歲違和,今欲發動。」《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令親外太媽陸氏,身體違和,特地叫我寄信。」
外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地以外的都市。[例]寄信時,收信人的地址如在本地以外,則應將信件投寄到標有外埠的郵筒中。
捎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寄信、帶信。《紅樓夢》第三三回:「正在廳上乾轉,怎得個人來往裡頭去捎信,偏生沒個人,連焙茗也不知在那裡。」
郵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郵局在信件郵票上加蓋的墨印,含年、月、日及地名,郵票蓋此戳記後即不可再使用。[例]從郵戳可以得知寄信人的所在地。
來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寄信、寫信。如:「本店備有精美紀念禮品,請大家來函索取。」也作「來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