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居敬窮理     
瀏覽人次:2081 收藏人次:0
  「居敬窮理」是朱熹的修養方法,前者屬於情意的涵養,後者屬於知識的追求;內外同時加工,俾情意與知能融為一體,乃能達到修養的極致。
  朱熹所謂居敬窮理,係承襲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理路而來。居敬貴能專一,也就是所謂「主一無適」之意:執著於義理,使此心常為主宰,一切動靜思為均與義理相合,如此才能不為物欲所誘。朱熹所用居敬的工夫,第一是內省體察,第二是外修靜坐。他常說:「持敬當以靜為主,須於不做工夫時頻頻體察,久則自熟。若覺言語多,便須簡默;意志疏闊,則加細密;輕浮淺易,便須深沉重厚。」又說:「人能存得敬,則是心湛然,天理燦然,無一分著力處,亦無一分不著力處。」並說:「敬非是...
    
瀏覽人次:24260 收藏人次:4310629
貧寒,缺少錢財。如:「貧窮」、「窮苦」、「窮人」、「窮光蛋」。
困頓、不得志。如:「窮困」、「窮途末路」。
澈底追究。如:「窮究」、「窮理盡性」、「窮源探本」。
極、盡。如:「無窮無盡」、「趣味無窮」、「層出不窮」、「山窮水盡」。
偏僻、荒遠。如:「窮山惡水」、「深山窮谷」、「窮鄉僻壤」。
    
瀏覽人次:18629 收藏人次:2869474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16880 收藏人次:4351075
推崇、尊重。如:「敬重」、「尊敬」、「敬佩」、「敬愛」。
虔恭的表示。如:「敬禮」、「敬祝」、「敬候」。
慎重謹肅。如:「自敬」、「敬業」。
有禮貌的獻上。如:「敬茶」、「敬酒」。
    
瀏覽人次:13207 收藏人次:2934810
住。如:「居住」、「世居」、「居無定所」。
居住的處所。如:「新居」、「故居」、「安樂居」。
處於。如:「居首」、「居於劣勢」、「居安思危」。
存著、懷有。如:「他這樣做,到底居心何在?」
儲存。如:「奇貨可居」。
住宅、茶樓、飯館等場所的稱號用字。如:「蝸牛居」、「明湖居」、「東坡居」。
任、當。如:「自居」、「官居一品」。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如:「這題數學這麼簡單,你居然不會!」
居士:A>隱居的人。如:「鄉野居士」。B>在家吃齋念佛的人。
窮理     
瀏覽人次:875 收藏人次:0
深究事物的道理。《後漢書.卷四四.胡廣傳》:「探賾窮理,六經典奧,舊章憲式,無所不覽。」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16397 收藏人次:1397010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
一目了然     
瀏覽人次:12775 收藏人次:618034
「一目了然」原作「一目瞭然」。朱熹為宋代大儒,其學說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後世尊稱他為朱子或朱文公。編次與著述之書甚多,所註四書,明清科舉奉為考試的標準。《朱子語類》非其親著,所錄為與門人問答之語,共一百四十卷,分二十六門。〈戰國漢唐諸子〉一章記載的是朱子對於數位重要思想家及哲學典籍的看法。其中提及了隋代大儒文中子,他本名王通,字仲淹,受業者甚多。與朱子同時的學者對文中子貶多於褒,朱子卻說:「他雖有不好處,也須有好處。」好處在於「其志不卑」,壞處在於「二帝、三王卻不去學,卻要學兩漢」,但若欲談細微處,朱子則以為,若能透徹了解文中子的學說理論,那要評斷他將猶如從高處往下看,一眼就能夠...
花言巧語     
瀏覽人次:10876 收藏人次:567677
,晚號晦翁,又號晦菴、紫陽。宋婺源人,僑寓建州。累官寶文閣待制,卒諡文,後世尊稱朱子或朱文公。其學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
(2) 舉子:被薦舉應試的士子。
適可而止     
瀏覽人次:10647 收藏人次:389665
朱熹(西元1130∼1200)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累官至寶文閣待制。他平日致力講學著述,曾重建修復白鹿洞書院,為講學之所。晚年築草堂於雲谷山,因此又號雲谷老人。光宗慶元二年,韓侂胄為相,朱熹遭彈劾去職,並被視為「偽學逆黨」,不久病死。卒諡文,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的大成。著述豐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後者為元、明、清三朝科舉的標準本。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鄉黨》中敘述孔子的生活規律,有「不多食」這一項,朱熹作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意思指吃東西吃到適當的程度就該停止,不要貪心吃得過多。後來「適可而止」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