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16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平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未受正規教育或缺乏現代知能的民眾所施的一種普遍而必要的文化教育。也稱為「民眾教育」。
平民教育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民教育運動於民國九年(1920)在國內展開,最初偏重在城市推行;民國十三年後,選定河北定縣鄉區進行鄉村平民教育的實驗。於是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作為平民教育的學術研究機關。總會下分設城市教育部及鄉村教育部,分別策畫城市和鄉村平民教育研究和指導工作;另設省、縣、區、村平民教育促進會,為推動平民教育的機關;並在城市及鄉村設立平民學校。
  平民教育的領導者晏陽初,在〔平教運動〕書中指出,中國當時的問題為貧、愚、弱、私,針對此四大病症,主張以文藝教育救愚,生計教育救貧,公民教育治私,衛生教育救弱。又因這四者具有連帶性,所以這四大教育任何一方面的解決辦法,都必須和其他方面取得密切...
平民教育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民教育運動是民國初年的一種教育運動,以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教育,要求教育為平民服務,讓更多的平民享受教育權為其主要目的。在此運動的影響下,興辦了不少平民學校,也設立了不少的平民教育事業。
  民國四年(1915),部分前進的知識分子,基於國家進步與發展的需要,提出實施民主教育的主張,同時積極進行宣傳並推展平民教育運動,以爭取人民接受教育的權利。民國五年(1916)全國教育聯合會通過決議,呼籲重視平民教育。之後,全國各地紛起響應,如民國八年(1919),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部分師生組成平民教育社,出版〔平民教育週刊〕極力宣傳平民教育,而影響最大的首推民國十二年(1923)成立的「中華平民...
平民教育促進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民教育促進會,全名為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簡稱平教總會;由朱其慧於民國十二年(1923)八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平民教育大會,有二十省平教會代表六百餘人出席,通過簡章,正式成立,並選舉全國董事四十人(每省二人),執行董事九人,朱其慧為董事長,晏陽初任總幹事。平教會的宗旨是「除文盲,作新民」;其工作的推行,係於幹事會下設總務、鄉村教育、城市教育三部,以及公民教育、平民文學、統計調查、農民生計、市民生計與直觀教育六科。
  初期該會工作重點為:(1)擬定全國平民教育辦法(2)研究平民學校組織法、教學法、管理法、指導法及平民教育推行法;(3)編輯平民學校所用之教材與書報;(...
平民教育三大方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民教育三大方式,即指家庭式、學校式、社會式三種。
  所謂家庭式的平民教育,就是將社區家庭聯合起來,分別成立家主會、主婦會、少年會、閨女會、幼童會等五種集會;每月開會二次。每種集會由委員長一人,委員七人,會員三、五十人組成。運用此類家庭式組織,使男女老幼都受文藝、生計、公民、衛生四大教育,使家庭趨於社會化、教育化、民主化。
  所謂學校式平民教育,較注重知識之系統方法的傳授和基本訓練,有一定時限,以青年人為主;因青年腦筋靈敏,思想活潑,用形式的、有系統的學校式教育訓練,收效較易。學校式平民教育範圍甚廣,以對象言,包括兒童、青年和成人;以性別言,包括男女兩性;以年齡言,...
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係北京大學學生在蔡元培平民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而組成的社團;於民國八年(1919)三月成立,成員有鄧中夏、黃日葵、高君宇、朱自清、許德珩、楊鍾健等,並選鄧中夏為總幹事。成立初期,在北京城內及到海淀、蘆溝橋、豐臺、長辛店、通縣等地區,向工人、農民宣講時事政治、科學知識與革命道理;後在校內設講演所,定期講演,並在長辛店辦有勞動補習學校。五四運動高潮中,講演團配合運動的發展,到北京市民中展開「抵制強權」、「爭回青島」的反對帝國主義宣傳活動。一年多以後,由於政治觀點的不同,講演團開始分化;至民國十二年終於解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只限於口語單用。如:「教書」、「教琴」、「我來教你」。
傳授、訓誨、指導。如:「教學」、「教育」、「教授」、「教誨」、「教訓」。
宗教:利用人類對於宇宙、人生的神祕所發生的種種心理,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並用來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意識形態。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
使、讓。如:「真教人失望!」、「教他回去吧!」
禮儀、規矩。如:「禮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產。如:「生育」、「生兒育女」。
使存活、長大。如:「育嬰」、「育幼」。
栽培、教導。如:「教育」、「訓育」、「培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凹凸、不傾斜、無高低之分的。如:「平坦」、「水平」、「平滑」。
均等。如:「平等」、「公平」、「平衡」。
普通、尋常、不特別。如:「平凡」、「平常」、「平淡無奇」。
安舒無事。如:「平安」、「太平」、「和平」。
冷靜安定。如:「心平氣和」、「平心靜氣」。
止息、使安定。如:「平息」、「平亂」、「平定」。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又分為陰平、陽平。如「東」、「江」、「文」、「凡」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百姓。如:「居民」、「國民」、「原住民」、「民為邦本」、「民不聊生」。
與人民有關的。如:「民生」、「民權」、「民心」、「民意代表」。
出於民間的。如:「民歌」、「民謠」、「民營公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