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87.5027 ms
共 5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簡陋的房舍。如:「茅廬」。《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餘二十畮以為廬舍。」《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2.姓。如明代有廬坦。
|
三顧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末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次,才得見。見《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後用以比喻敬賢之禮或誠心邀請。南朝梁.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黃石兵法,寧可再逢,三顧茅廬,無由兩遇。」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也作「茅廬三顧」、「草廬三顧」、「三顧草廬」。
|
初出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竭誠聘請諸葛亮協助其興復漢室。諸葛亮才出山就大敗曹操的軍隊。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後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那署院一聽他問這兩句話,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廬,不懂得甚麼。」《文明小史》第十五回:「三人初出茅廬,於世路上一切事情,都是見所未見,聽了這個,甚是希奇。」
|
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窺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也作「廬山面目」。
|
不識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認識廬山的全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後常用此語來比喻人因陷於事物環境中,以致只見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這紫禁城中,東逛西逛,也只能欣賞一隅,真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對刻意遮掩的事物難窺究竟。如:「到底誰是天字第一號?不識廬山真面目。」
|
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草屋。《三國演義》第三七回:「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
|
穹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蒙古人所住的氈帳,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狀似天,因而稱為「穹廬」。《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北齊.無名氏〈敕勒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2.因匈奴多住穹廬,故以穹廬為匈奴的代稱。《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唐.陳鴻《東城老父傳》:「上皇北臣穹廬,東臣雞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三歲一來會。」
|
廬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也稱為「廬阜」、「匡盧」、「匡山」。
|
結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構結廬舍,建造房屋。《文選.陶淵明.雜詩二首之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唐.韋應物〈東郊〉詩:「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