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61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強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常指國際關係中,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的國家,對於其他國家或政治實體存在著一定的威脅性。
強權政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以其國力的強弱為決定的準繩,稱為「強權政治」。也稱為「權力政治」。
強權外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軍事力量,作為國家的外交政策、手段的後盾,稱為「強權外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勢力大的。如:「強大」、「豪強」、「強權」、「世界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掌握的力量或勢力。如:「權力」、「主權」、「權威」、「權勢」、「大權在握」。
應享有的利益。如:「權利」、「版權」、「權益」、「投票權」、「所有權」。
隨機而變。如:「權變」、「權宜之計」。
衡量。如:「權衡」、「兩害相權,取其輕。」
暫時、姑且。如:「權充」、「權且」。
謀略。如:「弄權」、「權術」、「權謀」。
不屈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百折不撓,堅忍不拔反義:一蹶不振,半途而廢辨似: 撓,音ㄋㄠˊ。屈服的意思。不可寫作「饒」。 「不屈不撓」及「百折不撓」都有堅持不屈服的意思。 「不屈不撓」僅有不肯屈服的意思;「百折不撓」則專指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 不屈不撓 百折不撓 辨似例句 ○ ○ 國父就是憑著~的精神,終於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 ㄨ 我們要~地對抗強權,爭取最後勝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強權、暴虐。《孟子.萬章下》:「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禦也。」《抱朴子.外篇.行品》:「然而膽勁心方,不畏強禦,義正所在,視死猶歸。」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
周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對抗、應付。[例]他不畏強權,誓將周旋到底。
輕而易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禦」,也就是說他的性格剛正不阿,行事極有原則,軟硬都不吃,只以正道為依規,不會去欺悔弱勢,也不會畏懼強權。詩中接著又說:「人亦有言,德輶(ㄧㄡˊ)如毛,民鮮(ㄒㄧㄢˇ)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輶」是輕的意思,「鮮」則是少的意思,朱子解釋此段詩義說:「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我於是謀度其能舉之者,則惟仲山甫而已。」意思是:人們多以為行有德之事是很容易的,但卻很少有人真的能身體力行。我想了想,恐怕真只有仲山甫確實做到吧!朱熹話中的「輕而易舉」,即用來形容非常輕鬆,毫不費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