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後段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班的方式之一。為非常態分班中,成績後段學生所集中的班級。如:「為求教育正常化,必要打破前段班、後段班之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延續性質事物的一部分。如:「時段」、「段落」。
一種任務編組。如:「工務段」、「機務段」。
做事的方法或層次。如:「手段」。
量詞:A>計算長條物分成若干部分的單位。如:「兩段木頭」、「把這線剪成數段。」B>計算具有延續性質事物段落的單位。如:「一段路」、「一段情」、「一段話」、「一段時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位置上與「前」相對。如:「後面」、「背後」。
在時間上與「先」相對。如:「先後」、「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子孫。如:「後嗣」、「後代」、「名人之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列、位次。如:「排班」、「班次」。
人群的組別。如:「分班」、「班級」、「升學班」。
工作的時段。如:「上班」、「下班」、「早班」、「晚班」。
定時開行的。如:「班車」、「班機」。
軍隊的編制之一。屬於排,通常由九人組成。
班師:把軍隊調回來。如:「班師回朝」。
班底:A>劇團中除了主角外的其他角色。B>固定在一起從事活動的一群人。如:「這支球隊的班底陣容十分堅強。」
量詞:A>計算人群的單位。如:「一班人馬」。B>計算交通工具定時開動的單位。如:「這家航空公司每週有三班飛機飛往歐洲。」C>計算班級的單位。如:「我們學校有二十五班學生。」D>計算工作時段的單位。如:「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常態編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階梯式能力編班方式,依據學生的能力將所有班級區分前、中、後三大段。1997年,當時教育部長吳京鑑,於後段班學生有自我放棄學習的傾向,因此提出貫徹常態編班的政策,要求各校嚴格執行。常態編班的優點在於:體現每一位學生平等受教權的教育理想;有助於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學生可以更容易學習到尊重、包容與合作的態度和行為。但是常態編班也有其限制,例如:學生差異過大時,教師不易兼顧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學生異質性高,班級常規不易管理。從教育理念來看,常態編班符合教育均等的理想,在實際執行時教師所面臨因材施教、班級常規等問題...
命題方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的題目時,將導致學生苦記定義,而無法活用。7. 在大型模擬考試題中,常採與各校聯合命題之方式,使得後段班之學生無法適應困難之題目,而導致其命題對於學生無意義,因而影響學生放棄數學。(註1) 命題注意事項老師在自行出試卷時,應考量試題之表述能力,以及各注意事項,使得此測驗有意義,以下將有幾項注意事項:1. 試題文字應簡潔,且提議明確,明白表示出問題之所在。2. 須注意解題時所需運用的條件,是否皆充分表示於題目中。3. 在題目的敘述上,應避免暗示正確答案之字詞,以防阻止學生充分思考。4. 在試卷中,試題的排列順序通常由易至...
慢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學校中的後段班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