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12.30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復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再思。《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遣使壞渭陵、延陵園門罘罳,曰:『毋使民復思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原來的狀態。如:「復原」、「光復」、「收復」、「恢復」、「康復」。
再、又。如:「復活」、「舊疾復發」、「去而復返」、「死灰復燃」。
回報、回答。如:「復仇」、「回復」、「函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如:「思慮」、「思考」、「思索」、「思量」、「胡思亂想」。
懷念、想念。如:「相思」、「思念」、「思慕」、「思鄉」。
想法、意念。如:「構思」、「文思」、「心思」。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祖籍范陽...
淪肌浹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滲透到肌膚、骨髓。語本《淮南子.原道》:「不浸於肌膚,不浹於骨髓。」後比喻感受深刻或受到深厚的恩惠。《朱子全書.卷一四.論語五.子曰回也章》:「今須且將此一段反復思量,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使自會淪肌浹髓。」也作「浹髓淪膚」、「浹髓淪肌」。
纖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源,提供參考。 ◎1《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
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塗抹。《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曰:『毋使民復思也。』以墨洿色其周垣。」《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孫權小子,未辨菽麥,要領不足以膏齊斧,名字不足以洿簡墨。」
不染一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源,提供參考。 ◎1《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
一塵不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源,提供參考。 ◎1《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
一塵不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源,提供參考。 ◎1《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