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8.01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憂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愁恐懼。《韓非子.奸劫弒臣》:「故劫殺死亡之君,此其心之憂懼,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厲矣。」《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下》:「杜威憂懼,退至陽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擔心、焦慮、煩惱。如:「憂心」、「憂慮」、「憂愁」、「先天下之憂而憂」。
煩惱的事。如:「高枕無憂」、「內憂外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丁憂:遭遇父母的喪事。如:「丁憂在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害怕。如:「畏懼」、「恐懼」、「懼怕」、「懼內」、「懼高症」。
戰戰兢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1>,如履薄冰2>。 〔注解〕 (1) 如臨深淵:好像走在深水潭邊怕掉下去。比喻處事十分小心謹慎。見「如臨深淵」。 (2) 如履薄冰:好像走在薄冰上怕冰碎掉。比喻處事十分小心謹慎。見「如履薄冰」。 ◎2《詩經.小雅.小宛》溫溫恭人,如集于木1>;惴惴2>小心,如臨于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注解〕 (1) 如集于木:人集於木上,小心恐墜。 (2) 惴惴:憂懼貌。惴,音ㄓㄨㄟˋ。
孤芳自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品行「就像日月一樣的高潔,也像孤高的香花開放在遙遠的山林之中」,並以此自勉。後來沈約因得罪梁武帝,憂懼而死,朝議認為沈約文名盛極,欲諡為文侯,獨梁武帝認為沈約「情懷不盡」,改諡為隱侯,才符合沈約的行誼。〈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的這段文字,似可做為最好的註解。後來「孤芳自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拭目以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張敞字子高,本河東平陽人也。祖父孺為上谷太守,徙茂陵。敞父福事孝武帝,官至光祿大夫。敞後隨宣帝徙杜陵。敞本以鄉有秩補太守卒史,察廉為甘泉倉長,稍遷太僕丞,杜延年甚奇之。會1>昌邑王徵即位,動作不由法度,敞上書諫曰:「孝昭皇帝蚤崩2>無嗣3>,大臣憂懼,選賢聖承宗廟,東迎之日,唯恐屬車4>之行遲。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5>,觀化聽風6>。國輔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輦7>先遷,此過之大者也。」後十餘日王賀廢,敞以切諫顯名,擢為豫州刺史。以數上事有忠言,宣帝徵敞為太中大夫,與于定國並平尚書事。以正違忤大將軍霍光,而使主兵車出軍省減用度,復出為函谷關都尉...
戚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憂懼。《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從容不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從容自若注音︰ㄘㄨㄥ ㄖㄨㄥˊ ㄗˋ ㄖㄨㄛˋ漢語拼音︰cōng róng zì ruò釋義︰即「從容不迫」。見「從容不迫」條。 01.《舊唐書.卷五七.劉文靜列傳》:「而思禮以為得計,從容自若,嘗與相忤者,必引令枉誅。」 02.《太平廣記.卷一七四.盧莊道》「令丞等憂懼,屢以為言,莊道從容自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久延不決的。如:「懸案」。《韓非子.亡徵》:「藏怒而弗發,懸罪而弗誅,使臣陰憎而愈憂懼。」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指君子處事明達,而小人卻常憂懼。《後漢書.卷二.顯完孝明帝紀》:「素性頑鄙,臨事益懼,故『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