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35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懷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溫和的手段使遠方的人來歸附。《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君宣導休風,懷柔百越,是用錫君朱戶以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撫。如:「懷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硬、軟的。如:「柔軟」、「柔細」、「柔嫩」。
感覺溫和的。如:「柔和」、「溫柔」、「柔美」。
所向披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羽、劉邦分道伐秦。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建立極大的功勞。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最先順利進入關中,秦朝至此滅亡。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在鴻門宴上,項羽欲殺劉邦未遂,後來項羽率兵屠咸陽城,殺秦降王子嬰,燒阿房宮,尊楚懷王為義帝,後又遣人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種種舉措,大失民心,於是田榮、陳餘、彭越相繼起兵反對項羽。劉邦亦趁此時以為義帝發喪之名,揮師討伐,開始了楚漢戰爭。戰爭初期,項羽佔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項羽曾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但劉邦卻與韓信、彭越出兵攻擊...
設身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禮記》的〈中庸〉篇中有一章是魯哀公向孔子問政的記載,其中有一段孔子的答語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這整段的意思是說:「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經常不變的綱領,那就是:修養己身,尊重賢人,愛護親人,禮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徠百工,安撫遠人,懷柔諸侯。」宋朝朱熹替「體群臣」的「體」所作的注解是:「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意思就是:設想自己處在他人的地位或情況中,來明察他們的內心。後來「設身處地」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假想自己處在他人地位或情況中。
養虎遺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秦朝末年,群雄紛紛起義,推翻秦朝政權,其中以項羽、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項羽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跟隨叔父項梁起義,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仍號楚懷王。懷王派遣項羽、劉邦分道伐秦。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建立極大的功勞。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率先順利進入關中,秦朝至此滅亡。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戰爭初期,項羽占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
寧人負我,無我負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寧願他人違背我,而不是我違背他人。形容待人忠厚,不因對方的好壞而改變。《晉書.卷一二九.沮渠蒙遜載記》:「吾家累世忠孝,為一方所歸,寧人負我,無我負人。」《資治通鑑.卷二三四.唐紀五十.德宗貞元八年》:「況帝王懷柔萬邦,唯德與義,寧人負我,無我負人。」
舉直措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為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指選任正直賢良之士,罷黜奸佞邪媚之人。《後漢書.卷七三.公孫瓚傳》:「紹不能舉直措枉,而專為邪媚。」《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懷柔萬姓,經營四方;舉直措枉,較如畫一。」
張我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年)之前,台灣的文學界籠罩在一片吟風弄月,無病呻吟的擊缽、吟唱舊詩之中,加上台灣總督府對士紳階級的懷柔政策,鼓勵吟詩、做對,更使這班士紳大老、權貴青年不事反省關心其本身所處的政治、社會現狀,沈醉於風花雪月的迷夢中,社會上許多青年學子亦群起仿效。直到1924年4月6日,張我軍於「台灣民報」上登出一篇文章《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才一記打醒了許多人的春秋大夢,揭起了台灣新文學的大旗,欲打倒那陳腐頹敗的舊文學。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有它重要的時代意義,代表著台灣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意識,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透顯出反日,反封建...
外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來的侮辱或侵侮。《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晉.潘岳〈離合〉詩:「嫣然以喜,焉懼外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