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1.39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懺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修習懺悔所依據的儀軌。清.錢謙益〈華嚴懺法序〉:「聖天子聖輪御世,崇信大乘,方以華嚴法界含攝群生,而木君表章懺法,實維其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度、律令。如:「宗法」、「憲法」、「法律」、「法規」、「法外施恩」。
方式、途徑。如:「方法」、「辦法」。
範式、原則。如:「文法」、「語法」。
佛、道等的道理。如:「佛法」、「道法」、「現身說法」。
仿效。如:「效法」、「法古今完人」。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的獨立國家。首都巴黎,居民多信仰天主教,法語為主要語。
法子:方法。如:「大家一起想想,有沒有什麼法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悔悟。如:「懺悔」。《晉書.卷九五.佛圖澄傳》:「佐愕然愧懺。」
僧侶為人祈禱悔過所唸的經文。如:「拜懺」、「三昧水懺」。《水滸傳》第七一回:「道士齊宣寶懺,上瑤臺酌水獻花。」
大悲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大悲咒而作的懺法。最早是宋朝僧人知禮編制,清初高僧讀體再重編,是諸懺法中最流行的一種。《紅樓夢》第一三回:「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單八眾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後化諸魂。」
梁皇寶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中國佛教的懺悔儀軌。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邀高僧將文宣王蕭子良撰的《淨住子》刪繁去蕪,採集諸經妙語,編成十卷懺悔文,總列四十品章。原名《慈悲道場懺法》,因是梁武帝的創修,故俗稱為《梁皇寶懺》。是中國最通行的懺悔儀軌之一。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水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典籍。全稱為「慈悲水懺法」,相傳為唐知玄撰,三卷。據說唐朝悟達國師知玄左股曾經長了一粒瘡,非常痛苦,求醫無效,後得到一位異僧引水洗瘡,知道是前世果報,為消除罪業,所以編慈悲水懺法,以為修行的法本。
2.依慈悲水懺法而舉行的懺悔修行。是至今在中國最流行的懺法之一。也稱為「慈悲水懺」、「慈悲水懺法」。
梁皇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中國佛教的懺悔儀軌。梁武帝邀集當時高僧所制訂。參見「梁皇寶懺」條。
拜水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慈悲水懺法的修行。參見「水懺」條。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