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09.3757 ms
共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戰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卒或從事於戰鬥的人員。《三國演義》第九九回:「聞曹真發已踰月,而行方半谷,治道功夫,戰士悉作。」
|
亞馬遜;女戰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希臘殖民地以弗所古城(Ephesus)之禮儀舞蹈者。希臘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 484?, B.C.-425?, B. C.)說她們是屬於塞西亞古國(Scythia)的一族女戰士。在亞細亞西岸的古希臘殖民地愛奧尼亞(Ionia),這些希臘人發現希泰族(Hittite)自然女神的神殿,他們注意到此種崇拜的一項特色,即數百名服侍的女人,她們經常誤將禮儀轉為「女戰士」之奇異傳說異聞。賽斯(Sayce)注意此事實而記載道:「在早期的藝術,女戰士穿著希臘人的服裝,以雙頭斧武裝,她們表演敬拜愛和戰爭女神的舞蹈,此舞蹈即引起在他們看來為女戰士之國這種傳說。」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戰士授田憑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政府於抗戰時期發給軍人的一種授田憑據。為獎勵反共抗俄戰士並維持其家屬生活,總統特於民國四十年(西元1951)公布「反共抗俄授田條例」,民國四十五年起陸續發放。民國七十九年,立法院正式通過「戰士授田憑據處理條例」,並於民國八十年起開始依憑據發給補償金。其折算標準依身分、年齡、退役或服役等情形,分為一、二、四、十等四種基數,每一基數發給五萬元,最高不超過五十萬元。由國防部留守業務署負責辦理申請事宜,團管區負責發放補償金,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參與協辦。
|
充員戰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府遷臺初期,為補充兵源實施徵兵,所徵召的一般常備士兵,稱為「充員戰士」。今已廢止。
|
馬賽族戰士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名。非洲坦桑尼亞馬賽族(Masai)民俗舞蹈,由族中年輕的成年男舞者表演,其中最重要的特色是上下跳躍的動作。身體上半部直立不動,做垂直跳躍,甚至腿部並沒有明顯彎曲來完成這個動作。因僅有垂直跳躍的動作,此舞顯得很簡單,然而,舞者需有強勁的腿部肌力以達垂直跳躍至三十或四十公分高的程度。此舞除了顯示出戰士的跳躍力量之外,也有培養敏捷性的效果。
《The JVC Video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
戰士教育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士教育制度是古希臘時代斯巴達的立法者雷克格斯(Lycurgus),大約在西元前九世紀制定〔雷克格斯法〕時確立的軍國民教育制度。
戰士教育制度是想借助於教育制度的規劃與實施,以增強國家的軍事權力,使國家在經濟上、文化上及政治上達到自立自足的程度。教育的目的與城邦的軍事目的相一致,並按照斯巴達的傳統,使每個公民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以培養斯巴達人健全的體魄、勇敢的志向、服從法令的習慣、尊敬長上的道德,以及堅忍耐勞的精神,使能入則為守法的公民,出則為勇健的戰士。 為達致戰士教育的目的,兒童七歲之前由母親保護教養,七歲之後必須離開家庭轉由國家管理;在國家所設的教場中,兒... |
戰士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印尼一種戰鬥形態的儀式舞蹈。巴里斯(Baris)的意思為一排或一列,及一隊軍士,指的是為峇厘國王而戰的戰士。最初是一種宗教儀式,在寺廟慶典中以一人戰士和他們的武器奉獻給神明,舞蹈可由舞者所持的武器來區分矛槍、短劍、弓、劍或盾。該舞大多由中年男子演出;身穿白衣、頭戴兩邊各飾一朵花之白色三角帽、手執黑銀色相間長茅,排成兩橫排面相對進行一幕模仿戰鬥的舞蹈。而宗教儀式的巴里斯舞又稱為巴里斯傑地舞(Barie Ged´e)。如為英雄戰士的獨舞之舞劇形式,必含有對白,劇中以一系列的獨舞作為序幕,表現的是戰士在沙場上的英勇神武,目前的巴里斯獨舞便由此演變而來,稱為《巴里斯潘黛》(Baris pend...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如鉤佛戰士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南斯拉夫如鉤佛鎮的舞蹈,該鎮位於瑟比雅(Serbia)南部的科斯美(Kosmet)地區。由於如鉤佛鎮的男人從前是職業戰士,因此某些舞蹈展現出一種戰鬥傳統,戰士舞常被安排由現代民俗舞團演出,令人印象深刻。此支舞由兩位男子表演,只用鼓的節奏聲伴奏,兩位攜帶著彎刀的男子,彼此面對面而舞,他們穿著柔軟輕巧的無跟靴子,做出幾乎是扭曲飛撲的動作。鼓手們隨舞者的動作敲出節奏,看起來像是鼓手的競賽,當舞者環形移動時,鼓手霎時蹲下,霎時站起,得勝者將腳放在雙膝跪地的鼓手之鼓上;接著由兩位戰士手牽手平舉與肩同高,表演一段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字在中國典籍中出現最早的是指法官,見〔尚書.舜典〕載:「帝曰:皐陶、蠻夷華夏、寇賤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牢三居,唯明克允。」此後典籍中常常出現士字,或指有才能的人,或指讀書人,也泛指男性的普通人。荀子在〔哀公篇〕區分庸人、士、君子、賢人和大聖,對士有明白的描述(參見「人有五儀」)。又在〔荀子〕書中,出現了許多「士」的名稱,有的因名稱而略有解釋,有的則只見名稱而已,匯集起來,可供參照。
1.名與義並見:(1)通士:「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是指能事上治下,能任事應物,辨別道理的人。(2)公士:「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於中...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