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1.91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抗議示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抗議示威,自字面上看,抗議是指因事不合理而提出反對意見;示威是表現威力。〔左傳〕有云「叛而不討,何以示威?」今多指利用遊行、聚會或其他形式來反映對某一政治行為、公共事務的反抗力量。自政治學的立場說,抗議示威是壓力團體所進行之政治活動中,對政策不滿所表達的一種手段。美國學者特諾(Ralph H. Turner)認為:抗議行動乃在表達怨憤,是對錯誤或不正義的指控,抗議者無法直接以其自身力量去改善困境,因而用抗議行動吸引其他人對此的注意。另一學者艾辛吉(Peter Eisinger)認為:抗議是種干擾性的集體行動,以供弱勢團體提高其在政治過程中的交涉能力。所以抗議者組成「抗議性團體」,聲明其專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令人敬畏的氣勢。如:「聲威」、「權威」、「威震宇內」。
令人敬畏的。如:「威嚴」、「威猛」、「威風八面」、「威名遠播」。
憑借強大的氣勢、權力使人服從。如:「威脅」、「威逼」、「威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告訴、宣布。如:「訓示」、「指示」、「暗示」、「告示」。
表明。如:「表示」、「示意」。
把事情展現給人看。如:「示範」、「展示」、「示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申述意見的言論。如:「建議」、「提議」、「博采眾議」。
商量、討論。如:「商議」、「協議」、「議決」。
批評、評論。如:「議論」、「評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抵擋、反擊、不順從。如:「抵抗」、「抗辯」、「反抗」、「抗敵」、「抗命」。
對等、匹敵。如:「抗衡」、「分庭抗禮」。
示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顯示威力、力量。《左傳.文公七年》:「叛而不討,何以示威。」《三國演義》第四五回:「肅曰:『兩國相爭,不斬來使。』瑜曰:『斬使以示威。』遂斬使者。」
2.結合群眾表示某種意願的集體行動。如:「示威遊行」、「示威運動」。
抗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他方的意見或措施作反對的表示。《後漢書.卷六四.盧植傳》:「群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
2.持論正直。《後漢書.卷四三.何敞傳.論曰》:「樂、何之徒抗議柱下,故能挾幼主之斷,勦姦回之偪。」
發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呈奏表章。《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刑鮑司馬傳.崔琰》:「後太祖為魏王,訓發表稱贊功伐,褒述盛德。」
2.宣布表達。如:「對於這次的事件,有關單位尚未發表言論,說明處理方式。」「張老師應邀到海外發表論文。」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