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27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推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推論、揣測。如:「好好的把這個題目推想一下,用什麼方式來表現。」也作「推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推測、猜度。如:「料想」、「推想」、「猜想」。《後漢書.卷七○.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手將物件往前移。如:「推車」、「推開」、「推門」。
找藉口回絕或躲避。如:「推托」、「推卸」、「推辭」、「推三阻四」。
擴展、使事情進行。如:「推行」、「推展」、「推動」、「推銷」、「推廣」。
依例演算、探究。如:「推求」、「類推」、「推算」、「推論」。
選出。如:「公推」、「推選」、「推舉」、「推派」。
尊崇、讚許。如:「推崇」、「推許」。
除去。如:「推陳出新」。
推己及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自己推想到別人。指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例]你不喜歡別人將垃圾倒在你家門口,就不要把垃圾丟在別人家門前,這便是推己及人的道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縱然、即使。表示假設推想。《論語.學而》:「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列子.湯問》:「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猜測、推想。[例]意料、出其不意
舉一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推想、揣度。《國語.晉語一》:「君之使我,非歡也。抑欲測吾心也。」《漢書.卷四五.蒯通傳》:「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推想、料想之意。如:「諒必」、「諒可」。《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你是書禮之家,諒無再醮之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者。表推想。《後漢書.卷一五.李通傳》:「事既未然,脫可免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