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5114 收藏人次:387279
輕擊。《說文解字.部》:「,小擊也。」
    
瀏覽人次:49425 收藏人次:3873939
1.分離。如:「分散」、「離散」、「煙消雲散」。
2.分布、撒出。如:「散播」、「散發」、「天女散花」。
3.排遣、抒發。如:「散悶」、「散心」。唐.杜甫〈落日〉詩:「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
4.解雇、解職。如:「遣散」。
5.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1.不自約束的。如:「懶散」。《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唐.楊倞.注:「散,不拘檢者也。」
2.零碎、不緊湊。如:「散工」、「散沙」。
3.閒逸。如:「閒散」、「散官」。
4.雜亂、沒有規則。如:《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
分開、解體。如:「隊伍散了」、「頭髮散了」。
1.藥粉。如:「胃散」、「藥散」、「消暑散」。
2.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瀏覽人次:42747 收藏人次:5830594
傳授。如:「教唱」。《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唐.柳宗元〈六逆論〉:「教於後世,莫知其所以去就。」
1.訓誨、誘導。如:「教導」、「教誨」。《孟子.離婁上》:「古者易子而教之。」
2.使、讓。唐.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宋.周邦彥〈玉樓春.當時攜手〉詞:「帳裡不教春夢到。」
1.禮儀、規矩。《孟子.滕文公上》:「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禮記.王制》:「脩其教,不易其俗。」
2.宗教的簡稱。如:「佛教」、「基督教」。
3.姓。如明代有教輔直。
    
瀏覽人次:42400 收藏人次:1999493
1.破的、舊的。如:「敝帚自珍」、「棄之如敝屣」。《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宋.錢公輔〈義田記〉:「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
2.疲倦。同「疲」。如:「敝於奔命」。宋.司馬光〈赤壁之戰〉:「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3.自謙之詞。用於對別人指稱和自己相關的事物。如:「敝校」、「敝姓」。《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
1.失敗。《左傳.僖公十年》:「帝許我罰有罪矣,敝於韓。」晉.杜預.注:「敝,敗也。」
2.毀壞。清.李文炤〈勤訓〉:「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
    
瀏覽人次:41943 收藏人次:3837336
參見「數珠」條。
1.計算。《左傳.宣公十二年》:「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于昏。」民國.楊伯峻.注:「數者,數漏刻也。」《莊子.秋水》:「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
2.責備。如:「數落」、「面數其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齊侯伐衞,戰,敗衞師,數之以王命,取賂而還。」《列子.周穆王》:「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諧於樂,後世其追數吾過乎?」
3.比較起來算最突出。如:「全班就數他功課最好。」「這群狗當中最兇猛的當數小黑,最黏人的就數小白。」
1.數目、數量。如:「人數」、「次數」。
2.古代計算的方法。為六藝之一。《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3.占卜之術。《左傳.僖公十五年》:「龜,象也。筮,數也。」
4.技藝。《孟子.告子上》:「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
5.氣運、命運。如:「天數」、「劫數」、「氣數」。《文選.李康.運命論》:「吉凶成敗,各以數至。」北魏.高允〈酒訓〉:「歷觀往代成敗之效,吉凶由人,不在數也。」
6.規律、法則。《後漢書.卷六三.李固傳》:「夫窮高則危,大滿則溢,月盈則缺,日中則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數也。」
7.法制。《管子.任法》:「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
幾,為約舉之詞。《孟子.梁惠王上》:「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頻頻、屢次。如:「數見不鮮」。《孫子.行軍》:「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細密。《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瀏覽人次:35451 收藏人次:1923254
1.告誡、命令。如:「申敕」。《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光敕左右:『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
2.謹慎修持。通「飭」。《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能敕身率下。」
1.帝王的詔書。如:「詔敕」。《新唐書.卷三六.百官志一》:「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敕,三曰冊,天子用之。」
2.道士用在符咒上驅役鬼神的命令。如:「令咒燒敕」。
    
瀏覽人次:31119 收藏人次:8974127
1.原因、根由。如:「托故」、「無緣無故」、「不知何故」。《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2.意外的事情、事件。如:「變故」、「事故」、「家庭多故」。《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昭伯問家故,盡對。」晉.杜預.注:「故,事也。」
3.好友、舊識。如:「沾親帶故」、「一見如故」。《隋書.卷七○.李密傳》:「乃散家產,賙贍親故。」
4.過去的事物。如:「溫故知新」。《文選.班昭.東征賦》:「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死亡。如:「病故」、「身故」、「已故」、「父母早故」。
1.原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國」、「故交」。《楚辭.宋玉.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唐.王維〈春中田園作〉詩:「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
2.死去的。如:「故總統」。
1.本來、從前。《左傳.昭公十三年》:「又奪成然邑而使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荀子.性惡》:「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2.有意、存心。如:「明知故犯」、「故弄玄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物,應對玄言。」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也故違了皇宣命,都是些吃倉廒的鼠耗,咂膿血的蒼蠅。」
3.仍舊、依然。《史記.卷四.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之三:「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因此、所以。《論語.先進》:「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瀏覽人次:30682 收藏人次:5373958
催逼、逼迫。《詩經.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孤獨的樣子。《詩經.豳風.東山》:「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古代用來盛黍、稷、稻、粱等的器具。形狀多種,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蓋子也能翻轉過來使用。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捉手。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漢.鄭玄.注:「敦,黍稷器。」
1.督理。如:「敦促」。《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抱朴子.外篇.安貧》:「今吾子督余以誨盜之業,敦余以召賊之策。」
2.和睦、使融洽。如:「敦親睦鄰」。
質樸、篤厚。如:「敦厚」。《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
誠懇。如:「敦聘」、「敦請」。
姓。如春秋時衛國有敦治。
不明朗、不開通。通「沌」。如:「渾敦」。
    
瀏覽人次:22554 收藏人次:5579927
1.出擊。《說文解字.部》:「攻,擊也。」如:「圍攻」、「猛攻」、「反攻」。《左傳.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瀏覽人次:21894 收藏人次:992305
水流安定的樣子。《說文解字.部》:「攸,行水也。」清.段玉裁.注:「水之安行為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