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6.58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改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改、變動。《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學問雖未學成,樣子卻早已改變了。」也作「改易」。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行為改變技術原理與運用1.1 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1.2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類型1.3 增進個體良好行為的行為改變技術1.4 消除個體不適當行為的行為改變技術1.5 認知行為
行為改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改變術是指透過系統,有計畫地運用教育學原理,使用增強(reinforcement)的方法,幫助行為有問題的學生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的教育過程,是心理學,行為科學和教育學長期發展並相互結合的產物。行為改變術主要包括:正面加強法,即獎勵,鼓勵,樹立榜樣;逆向加強法,即懲罰,取消獎勵;及正反結合加強法,即鼓勵積極行為,批評不良表現。行為改變方法的施教對象可以是行為不良學生,或是行為失常,心理殘障及低能的學生,甚或是少年犯等等。
  行為改變術起源自心理學中的行為學派(Behaviorism),它的理論基礎在於掌握環境對人類外顯行為的影響,並藉著操控這種影響而使行為作有價值的改變,其最...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施金納(Burrhus F. Skinner)所提出的。施金納在〔自由與尊嚴的超越〕(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一書中認為人類行為的學習或終止,依行為能否獲得滿意的結果而定。
  增強理論所根據的原則有四,即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懲罰(punishment)和消弱(extinction)。正增強的作用在於強化某一能夠帶來愉悅性結果的行為反應;負增強的作用在於強化某一能夠使厭惡性結果停止的行為反應;...
行為改變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改變模式(Behavior Modification)目錄1 (一)基本理念2 (二) 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3 (三)優、缺點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基本理念 Skinner 表示人類出生時就如同一張白紙,本身沒有意圖,需經過外在環境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同時,也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所控制,而滿足其基本需求(陳木金,1999)。學生必須接受老師的指導,才能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因此,教師需安排適當的增強計畫,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自我管理。此理論表示,人類行為如果未經適當的教育,社會上的犯罪、貧窮、戰爭等問題,就會不斷...
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行為改變技術2 行為改變技術具有下列特性: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行為改變技術 「行為改變技術」一詞最早出現在Watson一九六二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上,並於一九六五年使見諸於Ulmann和Krasner兩人合編的《行為改變...
認知行為改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期服膺行為主義的學者,採古典制約學習或操作制約學習理論來解釋學習歷程或行為的養成;由簡單的行為動作到複雜的行為表現,均強調機械式的刺激反應的聯結,而且有賴外在的增強作用來配合。行為主義的這種機械觀受到許多嚴厲的批評,於是促使行為主義的蛻變,由原來的S-R改為S-O-R,亦即開始注意到個體內在的歷程或內在的因素。在應用行為分析領域中經常使用的行為改變技術,也隨著改變,不再忽略認知的因素。因為新近的認知論學者認為,「個體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不合理的思考信念是構成個體情緒困擾的主因」,因此認知因素對行為改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要導正不當的行為習慣,不但要由行為改變...
人格改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格本由若干因素合成,在這方面已有許多學說,對人格組織成分各有其主張。通常對人格的描述,除應用測驗之外,多憑一個人一貫的行為表現判斷,但是偶發的行為或因情境引發的行為變化,並不代表人格改變
  多數人格心理學家認為人格在幼年(約五歲左右)已成定型,依此說人格改變的可能性便微乎其微。但在一個人一生的歷程中,由於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加上生長發展中年齡的改變,也可能表現出人格的改變改變見於知覺、動機、意識型態或反應意向。
  主張人格可能改變最有力的是凱利(G.A. Kelly, 1905~1967)。依其「個人建構說」(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課程改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改變包括在教學或教學情境中所做的任何改變,如:教育哲學、價值、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學生經驗、評量及學習結果等改變,不論其範圍之廣狹、巨細、表面或本質上的、質或數量上的改變,都是屬於課程改變的範圍。改變的結果可能變好,亦可能變得更不好。
  課程改變的過程大致上可畫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使用階段、評量階段。在「初始」階段中的工作重點包括發展、擴散、推廣、計畫及採用,「發展」階段的工作重點包括發明與設計,如建構新課程或修訂課程等。「擴散」是指訊息的自然擴散,「推廣」則是有計畫將新的訊息引入,使人注意然後促成可能的使用。「採用」接近使用之意,是指決定持續新課程或課程方向的決...
正負號改變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計算器能將數的正負號改變的一種功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