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69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意犯罪。《書經.大禹謨》「宥過不大,刑故無小」句下漢.孔安國.傳:「過誤所犯,雖大必宥,不忌故犯,雖小必刑。」
明知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明知道是錯的,卻故意去違犯。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二二齣:「正是明知故犯,也因業在其中。」《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們那般發急,我們自己倒明知故犯。」
知而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明知故犯」。見「明知故犯」條。01.宋.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一:「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源)02.《五燈會元.卷一五.德山志先禪師》:「曰:『為甚麼如此?』師曰:『知而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有意、存心。如:「明知故犯」、「故弄玄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物,應對玄言。」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也故違了皇宣命,都是些吃倉廒的鼠耗,咂膿血的蒼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法有罪的人。如:「嫌犯」、「犯人」、「罪犯」。
侵擾、侵害。如:「冒犯」、「侵犯」。
違背、牴觸。如:「犯罪」、「犯法」、「犯規」、「犯上」、「眾怒難犯」。
發作。如:「胃病又犯了」、「老毛病又犯了!」
值得。如:「犯不上」、「犯不著」。
犯難:不怕危險而勇往直前。如:「戰士們為了保衛國家,都具備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以身試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試,試探、考驗。原指故意從事違反法令的事情,以考驗為政者執行律令的能力與決心,後專指某人無視於法律的制裁而故意犯法。語出《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尊》。 △「知法犯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寬恕。如:「寬貸」、「你們明知故犯,定要嚴懲不貸。」
一刀兩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寒山,是唐代的隱士,也是一位高僧。姓名和生卒年均不可考,因為長期隱居於天臺的寒巖,因而稱為「寒山」或「寒山子」。其詩風與早期的禪宗思想一致,蘊含禪宗的哲理。他有一首詩,說到智慧過人者與一般才德低下者的不同。才智過人的,心思敏銳,勤奮不懈地修道,可以領悟當中的佛法意境;而才德低下的,通常愚昧無知且冥頑不靈,一直要到大難臨頭了,才知道毀滅了自己的人生。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明知故犯而不懼後果的人,將在市集中被處以死刑,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堅決果斷地接受斬首。詩的原文「一刀兩段截」,後來演變出「一刀兩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堅決地斷絕關係。
泥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麻煩、困境。如:「他明知故犯,使自己陷入泥沼中,真是咎由自取。」
對不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人表示抱歉。《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們那般發急,我們自己倒明知故犯,也覺對不起人家了。」也作「對不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