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9.5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敬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恭敬地遵從與奉行。《左傳.宣公十五年》:「後之人或者將敬奉德義,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宋史.卷四三七.儒林列傳七.魏了翁》:「復為文諭以厚倫止訟,其民敬奉條教不敢犯。」
2.以物贈人的敬辭。宋.陸游〈戒殺〉詩:「豈無園中蔬,敬奉君子宴。」《醒世姻緣傳》第四二回:「但前日兒子進學送他的那謝禮,原不應與他那許多。我一為實是怕他無賴,二為敬奉先生不嫌過厚。」
3.表示接到長輩的信或上級公文的敬語。如:「敬奉指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手恭敬地捧著。如:「奉書」、「奉茶」。
進獻。如:「奉獻」。
敬受。如:「奉命」、「奉旨」、「奉天承運」。
推崇、擁戴、信仰。如:「信奉」、「奉為領袖」。
遵守。如:「奉公守法」。
供養。如:「奉養」、「侍奉」、「奉親」。
祭祀。如:「供奉」。
討好、巴結。如:「奉承」。
在言行上對他人表示禮貌的敬詞。如:「奉勸」、「奉還」、「恕不奉陪」、「無可奉告」、「奉送啟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推崇、尊重。如:「敬重」、「尊敬」、「敬佩」、「敬愛」。
虔恭的表示。如:「敬禮」、「敬祝」、「敬候」。
慎重謹肅。如:「自敬」、「敬業」。
有禮貌的獻上。如:「敬茶」、「敬酒」。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最後商周決戰於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古時以束帛為祭祀或贈送賓客的禮物,稱為「幣」。後為禮物的泛稱。《書經.召詔》:「我非敢勤,惟恭奉幣,用供王能祈天永命。」漢.孔安國.傳:「言我非敢獨勤而已,惟恭敬奉其幣帛,用供待王,能求天長命。」
息事寧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後多指調停紛爭,以使彼此相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灤陽續錄五》:「謬答以畏,可息事寧人。彼此相激,伊於胡底乎?」
五體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者,即五體投地,故大論云:『人之一身,頭最為上,足最為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佛教徒沿用此禮來敬奉佛陀、佛法、僧人。後來「五體投地」也被用來比喻非常欽佩對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敬奉。參見「佈菜」條。
臣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臣子之禮敬奉。[例]經多年的感化與招安,凶悍的外族終於臣服。
孝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孝順父母,敬奉尊長。[例]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人子女應趁父母在世時多孝敬他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