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5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方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附近。《紅樓夢》第六七回:「靠那道士,能往那裡遠去,左不過是在這方近左右的廟裡寺裡罷了。」《兒女英雄傳》第一五回:「這人說來卻不甚遠,只在方近地方。只是隔了這幾年,不知他現在的住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如:「正方」、「長方」。
方形的。如:「方糖」、「方桌」、「方塊酥」、「魔術方塊」、「天圓地方」。
整齊。如:「格局方正」、「字體方正」。
端正、正直。如:「方正不阿」、「品行方正」。
位置。如:「方向」、「地方」、「東方」、「四方」、「四面八方」。
一邊或一面。如:「方面」、「對方」、「雙方」。
某一區域的。如:「方志」、「方言」、「方音」。
辦法、法子。如:「方法」、「方略」、「方式」、「千方百計」、「教導有方」。
配藥的單子。如:「祕方」、「偏方」、「處方」、「藥方」。
剛、才。如:「方才」、「書到用時方恨少」。
當、正在。如:「方今」、「方興未艾」、「來日方長」。
數學上指一個數自乘若干次的積。如:「平方」、「立方」、「乘方」、「次方」。
量詞。用於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三方圖章」、「一方手帕」、「硯臺一方」。
部首。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距離不遠。如:「近親」、「近日」、「遠近馳名」、「遠水救不了近火」。
明白的、淺顯的。如:「淺近」。
相似。如:「近似」、「知恥近乎勇」。
親密。如:「親近」、「兩家人走得很近。」
合乎、合於。如:「不近情理」、「不近人情」。
大同小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角度看,萬物是全同全異的,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大同異」。我們既可以說南方距離無窮遠,卻也可以說南方近在眼前。假如我們今日來到越國,也可以說是昨天就到了。為什麼會如此?正是時空是連環的。於是我可以隨意地說天下的中央就在燕國之北,或在越國之南。如果能這樣去觀察萬物,自然可以知道萬物的大小同異無別,天和地也是一體無差別的。」在這段話中,原文的「大同而與小同異」,指的就是大部分同而小部分異,演變成「大同小異」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
借屍還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附著在別人的屍體而復活。也用來比喻已消失或式微的事物,假借別的名義,用新的姿態出現。[例]警方近日查獲以借屍還魂的手法,將贓車解體、拼裝,再加以出售的偷車集團。
什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種常用的器具。《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霎時間,眾人趕上樓來,將家火什物,打得雪片。」《紅樓夢》第六四回:「等我回明了我父親向我老娘說妥,然後在咱們府後方近左右買上一所房子及應用傢伙什物,再撥兩窩子家人過去伏侍。」也稱為「什器」。
小異大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角度看,萬物是全同全異的,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大同異」。我們既可以說南方距離無窮遠,卻也可以說南方近在眼前。假如我們今日來到越國,也可以說是昨天就到了。為什麼會如此?正是時空是連環的。於是我可以隨意地說天下的中央就在燕國之北,或在越國之南。如果能這樣去觀察萬物,自然可以知道萬物的大小同異無別,天和地也是一體無差別的。」在這段話中,原文的「大同而與小同異」,指的就是大部分同而小部分異,演變成「大同小異」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
王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絕科舉。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並在羅振玉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後又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於南通、江蘇師範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複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生平著述3種。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其時,在...
押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押解運送。[例]警方近日將押送一名潛逃在外的要犯回國。
瑪莉蓮˙羅賓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越「年紀」的生命力,好像年齡與體力從來都不會是阻礙,只要願意提筆,智慧的繆思之神就會加以眷顧。我們東方近年來深受張愛玲「成名要趁早」之毒的影響,往往寫作之齡來得早,卻也凋零得快。《管家》說記憶就是失落感,「我會發現那些我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它們的映像和幻影。」老調雖老調,但卻很耐聽,因為羅賓遜唱的不是流行版,她寫(管家)是從骨髓血肉裡發出的古典版,經久不逝的女性家族哀愁,一種關於詩的花腔版,小說家一生至少得做一回的詩藝公演示範。編輯9502112于佳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