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4.8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早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早歲。《晉書.卷五四.列傳》:「挺珪璋於秀實,馳英華於早年。」《紅樓夢》第二回:「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喚賈珍,因他父親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讓他襲了。」
2.多年以前。《紅樓夢》第六三回:「壽木已係早年備下,寄在此廟的,甚是便宜。」元.武漢臣《老生兒.楔子》:「這孩兒好是命毒也,我那兄弟早年間亡化過了。」
早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序進入蠟月,春節尚未來臨之前,即向人恭賀新禧。如:「春節就要到了,先在這兒向大家拜早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球繞行太陽一周所需的時間。如:「新年」、「去年」、「歲末年終」。
年節,新年。如:「過年」、「拜年」。
有關年節的用品。如:「年糕」、「年貨」、「年畫」。
每一年的。如:「年薪」、「年會」、「年息」。
歲數。如:「年齡」、「年紀」、「年輕」、「年高德劭」、「忘年之交」。
人生所經歷的某個時期。如:「童年」、「壯年」、「老年」、「青少年」。
時間、光陰。如:「年華」、「年久失修」。
時代、時期。如:「年代」、「康熙年間」、「民國初年」。
一年之中農作物的收成。如:「年成」、「豐年」。
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個月。如:「這項工程花了四年半才完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如:「早晨」、「早安」、「清早」。
初始。如:「早春」、「早秋」。
先於預定時間。如:「早產」、「早熟」、「遲到早退」、「我來早了。」
時間較前的。如:「早睡早起」。
早晨見面時互相招呼的用語。如:「你早哇!」
先前。如:「早知如此」、「早就走了」。
不晚。如:「由於天色尚早,他決定多留一會兒。」
枕戈待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梟:音ㄒ|ㄠ,斬除、消滅。 (3) 祖生:祖逖(西元266∼321),字士稚,晉范陽人。早年經常與劉琨聞雞起舞,刻苦自勵。元帝時為豫州刺史,渡江擊楫,誓復中原,率師與石勒相持,黃河以南,盡為晉土。後由於朝廷大臣不和,奧援不力,遂憂憤而死。逖,音ㄊ|ˋ。〔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六二.劉琨列傳》
當頭棒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僧臨濟義玄禪師,曹州南華人。早年跟從黃檗希運禪師出家,曾經三次向黃檗請教說:「什麼是佛法的大意?」結果三次都遭到棒打,於是認為「自恨障緣,不得深旨」,而向黃檗告辭,黃檗就指點他到高安灘頭請教大愚禪師。臨濟見到大愚後就告訴他三次發問三次被打的經過,並且問:「我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大愚就說:「黃檗只是好心的想幫你領悟佛法大意,你怎麼反而在尋找自己有沒有過錯?」臨濟聽了當下立即開悟,也因為他是這樣悟出佛法的,所以他後來在鎮州建立臨濟禪院,創立了禪宗五大宗之一的臨濟宗,就以「棒」、「喝」的方式來啟發弟子開悟佛法。「喝」的施用是臨濟自創的,他開悟後回到黃檗的身邊,只要黃檗以棒打開示弟子時,他就在一旁...
江郎才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江郎」。擅長各種詩體,並善用摹擬技巧,作品風格幽深奇麗。唯晚年因高官厚祿,世故保守,所作詩文不如早年。 (2) 罷:辭退、去職。 (3) 宣城郡:南北朝時地名,位於今安徽省蕪湖縣東南,瀕水陽江西岸,以產宣紙著名。南朝梁明帝在位時,江淹於此地擔任太守。 (4) 冶亭:亭名,在今南京市。 (5) 郭璞:西元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人。為著名的文學家與思想家,博學高才,好古文詩賦,又精通陰陽、曆算、五行、卜筮之術。曾為《爾雅》、《山海經》、《方言》、《楚辭》等書作注。 (6) 卿:對人的尊稱,此處指江淹。 (7) 見還:歸還。 (8) 五色筆:五色的彩筆。此處隱喻文才。...
米珠薪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注解〕 (1) 蘇秦:西元前?∼前317,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與張儀同學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遊說,然窮困而歸,後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後客於齊,被殺。 (2) 之:往。 (3) 楚:國名。 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4) 不遠千里:不以跋涉遠路為苦。形容來人的熱忱。見「不遠千里」。 (5) 臨:來到。 (6) 薪:作燃料的木材。 (7) 桂:指桂木,是一種珍貴的木材。桂,為木犀的別名。木犀科木犀屬,灌木或小喬木。葉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背面有網脈,先端尖...
日薄西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的辭賦家揚雄博學多聞,喜歡寫賦,早年最欣賞司馬相如的作品,常常模仿他的風格。後來覺得戰國時屈原的文才比司馬相如更好,但他懷才不遇,投江自殺。揚雄每次讀到他的作品〈離騷〉,都為他對國家的忠心以及被害遭貶的憂傷而感動不已,但他並不贊同屈原自殘的行為。揚雄一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認為受重用與否是命運,自己無法掌握。不得意時就該像龍蛇般沈潛在水中,等待機會的來臨。所以他常取用〈離騷〉的詞句寫文章來論述屈原,其中有兩句「臨汩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就是他認為屈原自己在〈離騷〉裡寫到「老冉冉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
一針見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潯陽人,東晉名臣。父親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撫養成人,並以恩威並重的方法教導,對陶侃日後為官的清廉,有著很大的影響。典源此處是記錄陶侃的一段故事:有一次陶侃上廁所時,看見一個身穿紅衣、包著頭巾的人,說他以後會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另外一個看相的人,也說他左手中指有一條垂直的指紋,將來地位會非常尊貴、崇高,會得到「公」的爵位。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鮮血噴灑到牆壁上,居然形成了一個「公」字。再用紙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發明顯。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這是關於「一針見血」的一段故事。後來「一針見血」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已和此典故無關,轉用字面義,表示一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