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64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時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當時流行的民歌、曲調。如:「天津時調」、「北平時調」、「時調小曲兒」。
2.當時的論調。唐.孟郊〈勸善吟〉:「顧余昧時調,居止多疏慵。」
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混合、配合。如:「調合」、「調味」、「調色」、「調配」。
使和解。如:「調解」、「調停」、「協調」。
嘲笑、戲弄、挑逗。如:「調戲」、「調笑」、「調弄」、「調情」。
和暢、正常。如:「風調雨順」、「飲食失調」。
訓練、指導。如:「調教」。
調皮:頑皮。如:「調皮的孩子通常都很聰明。」
更動。如:「調差」、「調動」、「調職」、「轉調」、「對調」。
提取。如:「借調」、「抽調」、「調卷宗」、「調病歷」。
言詞、意見。如:「老調」、「論調」、「陳腔濫調」。
樂律、韻律。如:「曲調」、「聲調」、「調子」。
說話、讀書或朗誦的腔調。如:「南腔北調」、「鄉音鄉調」。
風格才情或思想情感。如:「格調」、「情調」。
派遣、安排。如:「調度」、「調兵遣將」。
調查:了解、查看各方面的實際情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候,一段的時間。如:「現時」、「古時」、「那時」。
一定的時間。如:「按時」、「準時」、「限時」。
機會。如:「時機」、「時來運轉」。
經常。如:「時常」、「時時」、「學而時習之」。
偶爾。如:「時好時壞」。
現在的、當前的。如:「時弊」、「時裝」、「時事」、「時局」。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為六十分。如:「這件事不是一時三刻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心猿意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同契》是一本將《周易》易理、「黃老」、「爐火」三者道理參合為一的煉丹修仙之作,因此又稱為《周易參同契》,托言《易經》中的卦象,結合黃老學說,以闡明煉丹(即爐火)的原理和方法,是道教最早有系統論述煉丹的書籍。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典源主要在說明內在心性修養的方法。心思必須無所雜念,無所為,才能達到氣和的境界,在動靜之間也要常保平衡,時時調息,於日常生活之中無所間斷。如果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躍,像快馬四處地奔馳,而難以控制,就會讓神氣散亂,如此一來,想要修心養性,是不可能的。後來「心猿意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心意不定,不能自持。
出其不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0.《二刻拍案驚奇》卷四:「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須乘此時調兵圍住,出其不意,方無走失。」
蛻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昆蟲蛻殼變化的過程,引申為事物的轉變。[例]社會的蛻變極為快速,人們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步伐。
因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制宜」,義為採取適當措施,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詞語,是說當時、地、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其中「因時制宜」見於《淮南子.氾論》。作者以為,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也」。也就是說: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武備、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後來「因時制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環境負載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理論模型2.1 1. 瞬時調整2.2 2. 漸進調整2.3 3. 波狀調整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概要環境負載力(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指的是某一特定範圍的土地,所能承載、養活的最多生物數目(或說承載量);當一地初有生物出現時,自然環境能提供的大量資源會使某些生物開始大量繁殖,隨著生物數量越多,消耗資然資源的速度也就越快。然而負載力並非單指某一環境對於單一物種的承載能力,而是包括該地區所擁有的動、植物,以及其所構成的複雜食物鏈;若生物總量在承載量以內,則生物總數...
憂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傷鬱悶。[例]現代人壓力過大,心情容易憂鬱沮喪,必須隨時調適自己,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
教育公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相同的教育資源。不等量方面,在教育內部中,要給予教育弱勢者更多的入學機會保障,在教育內容當中,要適時調整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實施補救教學,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學習的機會;在教育外部中,對於弱勢地區、家庭或個人要給予額外的支援與補助,讓弱勢者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我國現階段僅在國民教育階段符合入學機會平等的教育公平概念,在教育過程與結果的公平方面,仍有一段距離。至於國民教育之下以及國民教育之上的教育階段,由於教育內部本身以及教育外部的條件在事實上都不平等,所以在入學機會、教育過程、教育結果方面,均有不公平的現象,亟待謀求解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