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6.53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智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智慧才識。《宋史.卷四二一.列傳.李庭芝》:「少穎異,日能誦數千言,而智識恆出長老之上。」
  美國的圖書館員認為圖書館主張智識自由是傳統,且美國的圖書館服務基礎是智識自由。然而,實情並非如此,美國圖書館界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幾經波折,才達到今日的共識:圖書館應該保障所有讀者,自由且開放近用資訊的權利。  有關智識自由的議題,美國圖書館學會首先注意到出版品的查禁問題。1853年,美國圖書館學會成立時,尚未體會智識自由的重要性;1924年,美國卡內基圖書館建立審核制度,通過審核的出版品,才能置於圖書館內。193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通過「圖書館權利宣言(Library Bill of Rights)」,確定圖書館反對此類查禁政策的立場。1940年,美國圖書館學會成立智識自由委員會(Int...

Judith F. Krug, (2010).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Historical Overview in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Retrieved June 13, 2011, from http://pdfserve.informaworld.com/324552_751307692_917617894.pdf.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道理。如:「知識」、「常識」。
知道、認得。如:「認識」、「識別」、「素不相識」、「有眼不識泰山」。
見解、見聞。如:「見識」、「才識」、「膽識」。
思想、內在思維。如:「意識」。
朋友。如:「舊識」。
記憶、記住。通「誌」。如:「默而識之」、「博聞強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對事理吸收與理解的能力。如:「智慧」、「智力」、「大智若愚」。
聰明的。如:「智者」、「不智之舉」。
謀略。如:「鬥智不鬥力」。
才識。如:「智勇雙全」、「足智多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根深蒂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蔕」。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這句成語出自《老子》第五九章。老子認為:修身養性,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和智識而不耗散,將天早就賦與的德,再不斷加以累積。德越積越厚,就沒有事不能克服。事事都能克服,就無法測度他的極限,力量大到無法測量,就可以治理國家。掌握治國的根本,就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將根札深,穩固基礎,持久長生的道理。後來「根深蒂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出現「根深蒂固」的書證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他們做得興頭的,都是有根基,有腳力,親戚滿朝,黨羽四布,方能夠根深蒂固。」
睿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明通達的智識。《韓非子.解老》:「聰明睿智,天也;動靜思慮,人也。」
心心相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一四.圭峰定慧禪師碑》:「超一切理,離一切相,不可以言語智識、有無隱顯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
深謀遠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一介平民卻能使「成敗異變」,更足以突顯秦王治國的重大過失。另外,在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中亦見此語。其內容論及秦之衰敗時云:「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但因秦王暴虐無道,堵塞了忠諫之途,致使「三主之惑,終身不悟」,終於讓秦走上敗亡。後來「深謀遠慮」演變為成語, 指計畫周密而慮事深遠。
論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們自由發揮;沒有能力的人,則要讓他們學習。」)按此說則孔子並非認同愚民政策。此二說迄今未能達成一致。智識學術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 參見 三國 何晏《論語集解》 南朝 皇侃《論語義疏》 北宋 邢昺《論語註疏》 南宋 朱熹《論語章句集註》 清 劉寶楠《論語正義》 程樹德 《論語集釋》 楊伯峻《論語譯注》 錢穆《論語新解》 南懷瑾《論語別裁》 雅樂論語的討論主體為君主或士大夫,故「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中的女子有作「宮中女子」解,即嬪妃妻妾;小人可作「宮中雜役」或「相對於君主、上位者的地位低者」解,即...
批判教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1.1 介紹1.2 批判教育學的主張與目標1.3 註解 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 介紹批判教育學,又譯批判教學論,源自於批判理論、解構主義和新馬克斯主義,強調教室應該成為一個智識抗拒(intellectual resistance)的戰場,用以對抗社會對於個人之角色、生活與主體性的界定與建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此一理論的教師,基本上是期望透過正式教育而促進民主文化的實現。[註1] 批判教育學的主張與目標1. 教育的功能不僅是產生知識,也在製造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