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49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曉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了解、領會。《北史.卷八二.儒林列傳下.樊深》:「深經學通贍,每解書,多引漢魏以來諸家義而說之。故後生聽其言者,不能曉悟,背而譏之。」
2.使人領會。《醒世恆言.卷一二.佛印師四調琴娘》:「佛印時時把佛理曉悟東坡,東坡漸漸信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剛亮的時候。如:「破曉」、「拂曉」。
知道、明白。如:「知曉」、「曉得」、「通曉」。
使明白。如:「曉諭」、「曉以大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白、理解。如:「領悟」、「覺悟」、「醒悟」、「恍然大悟」、「執迷不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曉悟、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不言而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理淺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孟子.盡心上》:「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老殘遊記二編》第一回:「當日在揚州與老殘會過幾面,彼此甚為投契,今日無意碰著,同住在一個店裡,你想他們這朋友之樂,儘有不言而喻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曉悟、了解。如:「領會」、「領悟」。晉.陶淵明〈飲酒詩〉二○首之一三:「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通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曉悟貫通。《朱子語類.卷一一.讀書法下》:「某嘗說:『讀書須細看得意思通融後,都不見注解,但見有正經幾個字在,方好。』」
不言而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言而喻」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認為君子的自然本性,無論是處於富貴或是窮困之中,都不會改變。因為仁、義、禮、智這些內在的道德早就深植於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潤澤,背部充盈,這仁、義、禮、智之道當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由於這仁、義、禮、智之道充沛流行於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們的動靜行止無不中節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說明,旁人也能了解並感受到他的君子風範與所受到的薰陶。後來「不言而喻」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置水之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時任棠置水一杯,曉悟龐參做官要保持清廉。典出《後漢書.卷五一.龐參傳》。後表示人民期望為官者能清廉持正。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盡任棠置水之情,弘郭伋待期之信。」也作「置水之清」。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