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1.72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曹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朝代名。(西元220~265)即三國魏,因曹氏所建,故稱為「曹魏」。以別於拓跋魏而言。
2.《詩經》中的曹風、魏風。《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等傳.論曰》:「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輩。相當於口語的「們」。如:「吾曹」、「爾曹」。
古代官員辦公的地方,也指官員。如:「部曹」、「功曹」。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代名。
姓。
引人入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晉時代是政治上的黑暗期。東漢末年,政治腐敗黑暗,各方豪強據地相爭,社會遭到嚴重的摧殘。到了三國魏正始年間,司馬氏與曹魏的爭權,再度形成一個恐怖的政治局面,士族名士無可避免的陷入這場鬥爭當中。身處如此黑暗的政治環境,每個人都有死生無常、禍福難測的無力感,導致了一種消極遁世的生命態度,於是縱情於酒池,用酩酊大醉換取短暫的逃避。王佛大,即王忱,亦為東晉名士之一。據《晉書.卷七五.王湛列傳》中所載,王忱在二十歲左右名聲就已經很大,他的舅舅范寧曾稱讚他說:「風流雋望,真後來之秀。」他亦自負不凡,恃氣傲物,性格放任曠達而不拘小節。但也正因他的不凡,更能體認到亂世中的無奈,所以與當時其他許多名士一樣,也是...
出言不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言不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言不遜」演變而出,指說話傲慢無禮。另參考資料《三國志》這一段,記載了曹魏名將張郃的事跡,內容就有「出言不遜」這句成語。張郃,在東漢末年,各地起兵爭奪天下之時,歸附於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他建議袁紹派重兵增援烏巢。袁紹未採納,反而採用郭圖的計策,結果袁軍大敗。郭圖則為此感到羞愧,為推卸責任,反而誣陷張郃,說他因為袁軍失敗而感到高興,說話傲慢無禮。張郃因為害怕遭到不測,便憤而投奔曹操。
詩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是魯人申培,一是齊人轅固,一是燕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10卷,皆不存。《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內傳》亡於北宋。現今僅《毛詩》一家獨傳於世。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作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裡面的解釋。鄭振鐸認為《毛詩序》最大的壞處在於穿鑿附會鄭振鐸引用《朱子語類》卷八十之說:“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道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土地。如:「稻田」、「梯田」、「瓜田李下」、「蔗田」。《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我執曹君,而分曹魏之田以賜宋人。」《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諸葛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葛亮軍事能力的觀點。但是作為蜀漢十多年間的最高軍事指揮和前線決策者,除平定南方叛亂以外,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不但長期進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國,反而占得了魏國陰平、武都兩個郡。其能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有如下評價:「諸葛亮...
鹿死誰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上,很得意地問大臣徐光說:「我的功績可以和歷史上哪位開國君主相比?」徐光說:「陛下您比漢朝的劉邦、曹魏的曹操還要神勇能幹,自夏商周以來無人能比,只在黃帝之下而已!」石勒聽了笑著說:「你把我說得太好了吧!我若遇到劉邦,必定忠心侍奉他,與韓信、彭越等一起替他打天下。如果遇到光武帝劉秀,就會和他爭天下,那時誰會輸贏還不知道呢!」石勒用「未知鹿死誰手」表示他有與劉秀競爭的自信。「鹿」是古代狩獵的主要目標,多用以比喻政權。在《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裡就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說法,表示秦失去了政權,群雄起而相爭。因此「未知鹿死誰手」指天下會落在誰的手裡還不一定。後來「鹿死誰手」被用來比喻競爭比...
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夏“狄伐晉”;即使是最多字的“定公四年春三月”敘述也不超過四十五個字。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三國曹魏時張晏計算《春秋》共有18000字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晚唐人徐彥的計算亦有18000字見《春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正義》引,南宋王觀國《學林》則記載有16500個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左傳|左氏傳》30卷《公羊傳》11卷《穀梁傳》11篇《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其中,《鄒氏傳》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