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22 ms
共 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會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或團體成員共同遵守的規章。如:「會員應遵守會規。」
|
社會規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上共同認可的各種行為準則,常為不同社會群體權力爭鬥的產物,反映主流社會的價值。
|
耶穌會會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 簡稱Jesuits)是由西班牙人羅耀拉(Saint 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於一五三四年和同道數人所共同組成的靈修社團,並於一五四○年由教皇保祿三世(Paul III)批准為羅馬公教教會正式修會之一;可設立修道院、招收修道士及從事傳教等工作。
耶穌會成為教會正式機構後,羅耀拉特別制定耶穌會修道院會規。耶穌會修道院除了仿照一般修道院的規定,凡入會的修士須宣誓終身遵守安貧、守貞及服從三大戒律外,尚須宣誓終身效忠教皇。修士在修道院中須研讀哲學和神學,此外還要選修一種專門學科,如醫學、數學、天文學、文學及... |
〔學生自治會規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自治會規則〕由教育部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十一月公布,並於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修正,全文計十八條,其要點如下:
1.學生自治會之目的:學生自治會以根據三民主義,培養學生法治精神,促進其德育、智育、體育之發展為目的。 2.學生自治會之性質:學生自治會為學生在校內之課外活動組織,不得參加校外各種團體活動,或有校與校間聯合組織。 3.學生自治會之成立方式:由學校訓導處或教導處指定每年級或每院系學生二人至三人先成立籌備會,於二星期內登記會員,召開大會,訂定辦事細則,推選職員,正式成立。 4.學生自治會之組織:學生自治會設理事會處理會務... |
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聚合。如:「會齊」、「會合」、「會商」、「會談」。
多數人的集聚活動。如:「茶會」、「晚會」、「紀念會」、「里民大會」。
團體、組織。如:「工會」、「商會」、「同鄉會」。
都市。如:「省會」、「都會」。
見面。如:「會面」、「會見」。
了解、領悟。如:「意會」、「體會」、「會錯意」、「心領神會」。
能。如:「他會游泳。」、「只要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
可能。如:「他會去嗎?」、「會不會他已經先走了?」
時機。如:「機會」。
會計:A>管理財務帳目。B>負責管理財務帳目工作的人員。如:「她在一家私人公司擔任會計。」
一會兒:片刻,短暫的時間。如:「他只是到隔壁商店買東西而已,一會兒就回來了,請稍候。」
|
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度、條文。如:「校規」、「規則」、「規章」、「法規」。
畫圓的器具。如:「圓規」、「兩腳規」。
勸告、糾正。如:「規勸」、「規過勸善」。
謀劃、設法。如:「規劃」、「規避」。
成例。如:「陋規」、「墨守成規」。
|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 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 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
|
角色取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點期。第4階段─深層社會觀點期(12~15歲):體認到社會上的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經約定俗成後形成社會規範,全體共同遵守。公德心為一例。賽爾門─角色取替論與皮亞傑─認知發展論階段比較: 傅來福(Flavell)角色取替論─將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分四歷程存在期:瞭解他人對同樣事件有不同的意見。需要期:因需要而站在對方觀點,目的在滿足自身需求。推論期:利用實際情況來推斷對方的心理運作情形。應用期:利用實務經驗來解決問題。 影響社會認知發展的因素1.認知發展:形式運思期發展出的角色取替能力有助於社會認知的發展。2.同儕互動:從遊...
|
柯爾伯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凡是必先考慮行為後果是否能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取向-只從表面行為後果的好壞。盲從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兒童之所以會服從,不是因為他確實知道它該遵守社會規範,而只表示他惟恐受到懲罰才服從的。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只按行為後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以判斷行為的好壞。是利益交換的心態,他幫助別人是因為希望別人也幫助他。而且在利益交換時總希望得到者比付出者多。第二期 習俗...
|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張與論點,一種社會對行為、個人或群體賦予肯定或通常為否定特徵的過程的分析,稱之為貼標籤。認為違反社會規範或團體規則的行為,是經由訂定社會規範或團體規定的權威人士,對個人貼上「偏差」的標籤之後所產生的。也就是說偏差行為是社會造成的,並不是這些人天生就是壞胚子,天生就會做壞事,也不是永遠做壞事。此理論是從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個體行為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之所以變得不正常,是因為別人說他不正常所導致。所謂標籤是指為一個人或群體加上一個罪名,把他(們)認定為偏...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