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木頭雕的人像。《西遊記》第三九回:「真個是校尉階前如木偶,將軍殿上似泥人。」《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饒鴻生到了這個地步,就和木偶一般。」也作「木禺」。
杖頭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木偶戲。木偶高度約二尺左右,裝有三根操縱棍,表演者以棍舉起木偶並操縱木偶動作。宋代即已流行,稱為「杖頭傀儡」。今北平托偶戲、四川的木腦殼戲及廣東的托戲等皆是。
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傀儡戲。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
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物名。此為威爾斯語「Poupée-coch」,即「木偶師」(Puppet-master)之意。指中世紀時以一些諷刺語及無稽之談的表演來吸引觀眾的表演者。當時口語中的「old cock」即「嘔!警官」之意,因威爾斯語的「coch」本有「領導者」的意義。若在建築用語方面,此詞有「木偶頭」的意思,當時教堂座椅的兩端或刻、或畫、或製作皆有「木偶頭」的樣式,據說是指「聖徒」。這些「木偶」或「娃兒」也與節慶時市集上的「跳舞娃娃」表演相似,如常見的「莎莉姑媽」(Aunt Sally),威爾斯語稱「Ante-Salii」。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泥土或木頭塑雕的人像。比喻無知無覺的人。《三國演義》第七九回:「汝須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聽讒賊所阻。」
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木頭雕刻成的人偶。《隋書.卷五八.列傳.柳䛒》:「於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機關,能坐起拜伏。」《舊唐書.卷一三一.列傳.李勉》:「部人有父病,以蠱道為木偶人,署勉名位,瘞于其隴。」
2.比喻呆立沒有任何動作的人。如:「一聽到好友猝死的訊息,他就成了木偶人,動也不動。」
木偶奇遇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大利小說家葛洛第(Carlo Collodi)所寫的故事,原名是《皮諾丘歷險記》。故事內容敘述木偶皮諾丘流浪歷險的經過。首在兒童週刊上連載,直至西元一八八三年始出版單行本。義大利和華德迪斯奈都曾把這個故事拍成卡通電影,改名為《木偶奇遇記》。
提線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木偶戲。參見「懸絲傀儡」條。
鐵線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偶劇的一類。藝人用三根竹管套上鐵枝以操縱木偶,身段和手勢靈活細緻。清道光咸豐年間,由廣東潮州的紙影戲傳入福建詔安一帶發展而成,唱曲以潮劇或廣東漢劇的曲調為主。
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名。印度南方馬拉雅蘭坦米爾(Malayalam Tamil)地區的傳統木偶舞劇。(Attam即Tamil語舞蹈之意)木偶的動作靠木棒及繩索操作,配合音樂演出,並不時有詩歌吟唱敘述劇情,舞劇的故事內容多採自印度往世書(Purana)之神話,性質類似西方中古世紀的神蹟劇(miracle play)。這種木偶舞目前已失傳,但現存的印尼舞劇(Wayang Wang)可能受其影響。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