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12.49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歌唱與舞蹈。《文選.王粲.從軍詩五首之一》:「歌舞入鄴城,所願獲無違。」《三國演義》第八回:「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
2.遊逸安樂。《左傳.莊公二十年》:「寡人聞之,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
歌舞昇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繁榮的太平景象。《孽海花》第六回:「一班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卻又個個興高采烈,歌舞昇平起來。」也作「歌舞太平」。
藝霞歌舞劇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60至1980年代初期活躍於臺灣娛樂界,是頗具代表性的綜藝表演團體。藝霞歌舞劇團於民國四十九年(1960)成立,至民國七十四年(1985)結束,二十多年間未曾間斷作定期的演出,為台灣的娛樂事業貢獻良多。該團創辦人王振玉先生,其六妹王月霞女士為藝術指導及編舞。劇團最初名為「芸霞歌舞劇團」,由王月霞的老師林香芸女士協助,負責訓練及節目的排練,隔年(1961)起才由王月霞獨立負責舞臺方面事務,其兄負責行政事務。該團藝霞歌舞劇團之性質類似日本「寶塚歌舞劇團」,成員統一為女性擔任節目中所有角色。團員經嚴格訓練後開始演出,並作全省的巡迴表演約需兩年時間。採單期制,自成團起每兩年招考團員一次,共招...
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表演時,演員穿戴古衣冠、繪臉譜,動作和裝扮帶有誇張性。場上人物只表演動作和說白,另有歌者在旁伴唱。傳統劇目中有《勸進帳》等十八齣著名作品,稱為「歌舞伎十八番」。
遊女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舞伎類型名。是日本歌舞伎創始期之女歌舞伎(Onna Ka Buki,見〔女歌舞伎〕)的一種。受阿國歌舞伎(Okuni Ka Buki,見〔女歌舞伎〕)流行的刺激,以唱歌跳舞或兼賣身為職,叫做「遊女」的女郎團體所表演的歌舞伎踊。(Kabuki Odori,見〔歌舞伎踊〕)根據記錄在1603年時,已經出現許多模仿阿國歌舞伎之遊女團體,到各地獻藝。有許多是京都三筋町(Misuji Machi)遊女屋(Yuuji Ya,管理遊女的行業),或是江戶吉原(Edo Yosiwara,江戶是現在的東京,遊女眾集的地帶)的遊女們,在簡陋的舞台上,大多以音樂舞蹈之群體性演出招攬男性玩客。其中也有將能樂的演出方式...
倉橋健《演劇百科》1983、杉浦政雄等著《日本演劇史》1986、藤波隆之著《歌舞伎 世界》1989、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
歌舞伎(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為日本歌舞伎之一型名詞,女歌舞伎(Onna kabuki)早期原寫成「女歌舞妓」。最早發源於京都,流行於江戶時代前期;原為一種流行的歌舞,稱為歌舞伎踊(Kabuki Odori)〔見歌舞伎踊)。女歌舞伎發源期是從1600年左右到1629年(寬永六年),其後以亂風紀為由被幕府政府下令禁止,期間約三十年左右均以女性為中心所流行的歌舞伎踊。當時女歌舞伎包括〈阿國〉和〈遊女〉(參閱《阿國歌舞伎》及《遊女歌舞伎》)兩種歌舞伎之總稱。根據伊原敏郎所著的《日本演劇史》中,將〈女歌舞伎〉的發展又分成以下三期:一、阿國的念佛踊時期。二、阿國與稱為名古屋之山三男性合作創出之歌舞伎踊時期。三、增加上三味...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下中弘編《歌舞伎事典》1983、倉橋健等編《演劇.舞踊百科》1983、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
卡曼紐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舞名。此名詞為法文,亦指「喀地干」(Cardigan)毛衣;然而,以舞蹈的角度而言,此詞目源自較古老的羅曼斯語系,與「卡門」(Carmen)有關,傳統上指的是愉悅之吟唱。有人說此名詞來自義大利的卡曼紐拉(Carmagnola)。法國版的《卡曼紐歌舞》始於1792年,風行於馬賽的河川地,此舞具《法朗多舞》(Farandole)的風格,舞者呈鏈狀隊型,一路跳下街頭,且繞過「自由樹」(Trees of Liberty)與「斷頭台」(Guillotine),吸引路人加入。跳舞時,並哼唱一曲不知原作者的歌曲,後來,大家稱此曲為「卡曼紐歌」。法國大革命後,此舞形式開始起變化,版本不一。然而,卡曼紐╱法朗...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水平;歌舞(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典希臘的字意是「環狀舞蹈」,但是它起源自一種古老傳統的支脈,環繞著科雷舞蹈慶典(the Festal Dance of Kore)發展。這種基礎發展成許多希臘的形式,聯合這個慶典或合唱舞蹈(Choral Dance)之後,它們廣佈於歐洲,從蘇俄到愛爾蘭,特別是當希臘基督教,在它被侵入的拉丁形式所取代之前,仍遵循著希臘的儀式。在英國希臘的地名、團體名稱、禮拜儀式及許多其他的專有名詞,通常都隱藏在拉丁語的外表之下。因為閃閃發光的白色「阿波羅與黛安娜教堂」(Temple of Apollo and Diana),在倫敦(London)是一個有勢力的希臘儀式中心。二千年前,在古老的魯丁尼姆(Lugd...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阿國歌舞伎(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為日本早期歌舞伎之一種;於中世紀末近代初(天正八年,即1580年左右),由出雲大社的女巫阿國組織的少女舞團,用中世紀末流行之女歌舞伎之「念佛舞踊」形態,透過少女舞團展演。他們起自京都而流行全國,甚為大眾喜歡。故許多舞團模仿其形態到鄉下各地演出,甚至在賣笑地方、京都一些遊女屋皆有此類型舞踊演出。阿國歌舞伎(Okuni Kabuki)因此開始被稱為遊女歌舞伎〔見Yujo Kabuki〕。其組團是由男女混合組成,其中男性稱為「和尚」,周邊配合約十多人之遊女群。演出內容特徵有:一、由民俗舞蹈中摘取之《念佛舞踊》或《雅兒踊》。二、以狂言(Kyougen)形式,由男性做滑稽的較快舞蹈。三、帶色...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下中弘編《歌舞伎事典》1983、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
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兼具音樂、歌唱、舞蹈的戲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