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20.7853 ms
共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武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古雅樂舞蹈之一種。周六代舞中的《大濩》、《大武》兩部樂舞屬武舞類。後世宮廷雅樂也循例分為文武和武舞。「武舞則朱干玉戚,所以表其功也」,「發揚蹈勵,所以示其勇也」(朱載堉:《樂律全書.論舞學不可廢》上)。因武舞舞者手握干戚作舞,故亦稱干戚舞。
|
古希臘武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為青年戰士訓練中的一環。在極輕快地笛音伴奏下,青年戰士手持矛盾,學習如何以快速的動作,攻擊敵人,避開敵人毆打及兵器的戳刺,柏拉圖在《法律》(The Law)一書中以此舞為所有戰舞的代表。溯自都利亞(Doric)時,有人以克里特島(Crete)或斯巴達為此舞的起源地;有人認為係皮洛斯(Pyrrhicos)所發明,故得此名。在西元前六世紀此舞於雅典由青少年在大神殿及小神廟表演。西元前七世紀的斯巴達,此舞為軍事課程中重要的項目之一,男孩從五歲即開始學習。此舞在公元三世紀的斯巴達,由十五歲以上的男孩表演,其他地方則變成「酒神舞」(Dionysiac Dances)中的一種;舞者手持火炬替代...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宣烈為武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宋(西元420∼西元479)建國後,於永初元年(西元420)將前代之《大豫舞》改稱《後舞》。孝建二年(西元455)又將《後舞》改稱《宣烈舞》。《宣烈舞》所用之舞具有:牟弩、干戚。執牟弩舞具者本為漢朝(西元前206∼西元220)之《巴渝舞》。執干戚舞具者本為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之《武舞》。宋朝僅改其名及歌辭,並未變更其舞法。
《通典.卷一四七》。
|
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配合節奏表演各種姿勢的動作。如:「跳舞」、「手舞足蹈」、「載歌載舞」、「舞步輕盈」。
舞蹈的名稱。如:「交際舞」、「芭蕾舞」、「華爾滋舞」。
揮動、耍動。如:「舞劍」、「舞棒」。
賣弄、玩弄。如:「舞弊」、「舞文弄墨」。
飛揚、飛翔。如:「飛舞」、「眉飛色舞」。
興起。如:「鼓舞」。
|
干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干盾和羽翳,皆供樂舞時用。羽為文舞,干為武舞。《書經.大禹謨》:「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干兩階,七旬有苗格。」宋.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詞:「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
破陣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三大樂舞之一。本為唐初軍中樂舞,原名「秦王破陣樂」,李世民所作,後發展為大型武舞曲,遠近聞名,曾更名為「七德舞」。後只沿用為詞牌名。也稱為「破陣子」、「十拍子」。
|
大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周代的樂舞。為六樂中的武舞,內容是歌頌武王伐紂的武功。舞分六段,用以作為宗廟之樂,祭祀祖先。《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舞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祖先。」
|
朱干玉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干,紅色的盾牌。玉戚,玉飾的大斧。朱干玉戚本指古代武舞時所使用的兵器,後用以指儀仗。《禮記.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東周列國志》第四一回:「朱干玉戚,森聳以相參;龍旗豹韜,抑揚而相錯。」
|
引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帶頭、起頭。《宋史.卷一三○.樂志五》:「文舞武舞計用一百二十八人,就以文舞番充。其二舞引頭二十四人,皆召募補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