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031.253 ms
共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比馬龍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文:Self-Fulfilling Prophecy羅森索與賈可卜森(R. Rosenthal & L. Jacobson)以教家的比馬龍(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為題,探討教室內教師期與學生智能發展的關係,並以美國西海岸橡樹學校(Oak School)的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吾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賦予的期待,可能成為自我應驗預言;即當教師期待若干兒童的智能顯示較進步的發展時,那些兒童就會有較進步的表現;晚近許多的實驗也支持教師運用期望造成的效應,不僅限於教室內的背景,即使運動技能的教導亦然。 參考資料[教育學辭典 - 臺北縣政府教育...
|
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該。如:「應當」、「應該」、「應有盡有」。
回答。如:「應和」、「應對」、「回應」、「一呼百應」。
承諾、同意。如:「答應」、「應承」、「應許」。
對付、對待。如:「應付」、「應戰」、「隨機應變」。
參加。如:「應徵」、「應考」、「應試」。
配合。如:「應用」、「應景」、「應時」、「應運而生」。
接受。如:「應邀」。
|
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較量。如:「比較」、「比賽」、「比武」、「無與倫比」。
數學上指同類的兩數相除。如:「三比二」。
作譬喻。如:「比方」、「比喻」、「比如」。
摹擬。如:「比畫」。
表示比賽得分的對比。如:「這場球賽的結果為3比1。」
並、靠。如:「肩比肩」。
接連的。如:「天涯若比鄰」。
依附。如:「朋比為奸」。
近來、最近。如:「比來」、「比年」。
屢屢、常常。如:「比比皆是」。
|
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中的動物。頭生角、鬚,身似大蛇,有鱗、爪,能飛天、潛水,忽來忽去,有雲相襯。
古代用以比喻君王。如:「龍袍」、「龍體」、「真龍天子」。
借指首領或豪傑才俊。如:「人中之龍」、「臥虎藏龍」。
古生物學上指古代某些巨大的動物。如:「恐龍」、「雷龍」。
龍舟:龍形的船。通常在端午節舉行划船比賽時使用。如:「大家一起去看龍舟比賽。」
|
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脊椎動物,能載重行遠,並善於奔馳。如:「馬匹」、「駿馬」。
馬上:立刻。如:「政府為了便民,特地成立馬上辦中心。」
兵馬:泛指兵力。如:「我方的兵馬是敵方的一倍。」
人馬:多指人員。如:「登山隊的人馬剛從這兒經過。」
馬虎:隨便、不嚴謹。如:「為人處事,不可馬虎。」
|
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效驗。《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郭玉傳》:「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
|
自我應驗預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亦即一個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會成功,相反的期望他人失敗,他人就會失敗,故稱之為期望理論,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起源由莫頓(R. K. Merton)於1948年在The Antioch Review期刊發表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文而來,旨在解釋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不管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一個情境的結果或一個人(或團體)的行為表現,例如,標籤某人為罪犯,而以罪犯對待之,那個人可能就傾向於他人期望而產生犯罪行為。 應用於1968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桑莎...
|
標籤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人的記錄有如貨物的標籤,會成為身上的鮮明標籤。因此,若對他人貼上標籤,將使他人如標籤所預期般的自我應驗。若從教育心理觀點而言,教師對學生貼上標籤,將影響師生間的互動關係,進而使學生的表現如教師所預期般的應驗。譬如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即為標籤作用最有名的實驗。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