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求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尋找路徑。《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傳》:「至滇,滇王當羌乃留為求道,四歲餘,皆閉昆明,莫能通。」
2.追求道術。唐.李商隱〈題僧壁〉詩:「捨生求道有前蹤,乞腦剜身結願重。」《喻世明言.卷一三.張道陵七試趙昇》:「趙昇一見真人,涕泣交下,叩頭,求為弟子。真人已知他真心求道,再欲試之。」
求道於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盲人問路。比喻向無知的人請教。唐.韓愈〈答陳生書〉:「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也作「問道於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習慣將「道德」兩字連用,但在古代典籍中,道、德兩字分別出現的次數很多,也有多層涵義。單就「道」字而言,〔說文解字〕解釋為:「所行道也。」意指人人通行的大路、正道,由此引申為有規範的道理。據朱熹所註:「道,猶路也,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故理之道。」這個大路通行,人所共由,相習成風的「道」字,相當於西文的Ethics或拉丁語的Mores,有風習、通用、慣行、俗尚等意。誠如江袤所說:「無所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之謂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就其形上意義來看,先哲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形而上」的,所以〔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乞請、懇請。如:「求人」、「乞求」、「請求」、「求饒」。
尋取、找尋。如:「追求」、「求取」、「尋求」、「緣木求魚」。
需要。如:「需求」、「供過於求」。
營謀。如:「謀求」、「力求改進」、「精益求精」。
捉襟見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衫。」《韓詩外傳》卷一則提到孔子的學生原憲過著貧苦的生活,「振襟則肘見」,但卻自得其樂,沉浸在求學、求道的快樂中。其中「振襟肘見」一語,跟「捉襟見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現今則常用「捉襟見肘」比喻困乏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
一傅眾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一齊眾楚注音︰| ㄑ|ˊ ㄓㄨㄥˋ ㄔㄨˇ漢語拼音︰yī qí zhòng chǔ釋義︰猶「一傅眾咻」。見「一傅眾咻」條。 01.明.王守仁〈與辰中諸生書〉:「絕學之餘,求道者少;一齊眾楚,最易搖奪。」 參考詞語︰一齊眾咻注音︰| ㄑ|ˊ ㄓㄨㄥˋ ㄒ|ㄡ漢語拼音︰yī qí zhòng xiū釋義︰猶「一傅眾咻」。見「一傅眾咻」條。 01.清.葉夢珠《閱世編.卷四.士風》:「間有一、二賢豪,慨思力挽;一齊眾咻,亦無如之何矣。」
歧路亡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楊子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因大路上有許多岔路,岔路中又有岔路,縱使多人搜尋,亦無法找回。典出《列子.說符》。比喻事理本同末異,繁雜多變,易使求道者誤入迷途,以致一事無成。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三.中庸第二十五章一》:「而諸儒之言,故為紛糾,徒俾歧路亡羊。總以此等區處,一字不審,則入迷津。」也作「多歧亡羊」。
離鄉背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到許多的經籍,便埋首研究。如此一來,非但不能得到正道,反而被文字的枷鎖所綑綁,無法解脫。因此他鼓勵求道者應該離開故鄉,到外地去求訪得道名師,親身追求正道,如此才不會被經典文字所迷惑。後來「離鄉背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
問道於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盲人問路。比喻向無知的人求教。《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求教於愚人,是問道於盲。」《儒林外史》第八回:「但只問著晚生,便是問道於盲了。」也作「求道於盲」。
洞天福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福地,文云:「復有神仙聖境曰朱陵洞,洞天也。」又云:「青玉壇、洞靈源、光天壇,悉是福地。」李冲昭是個求道者,他為尋訪神仙靈跡,故深入南嶽衡山之中,然後將觀察訪談所得事跡記錄下來,即成《南嶽小錄》。他書中提及的幾處洞天福地,後來在張君房的《雲笈七籤》中亦可見。至於這些洞天福地究竟是否曾有神仙居住?李冲昭則說:「唯求古來舊記,希窮勝異之事,莫之有者。」可見神仙之說畢竟為虛幻不可確知的,只見歷來所謂之洞天福地皆為清幽秀麗、安樂舒適的地方,故後來「洞天福地」便多被用來形容環境極為優美舒適的名山勝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