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法理學     
瀏覽人次:104 收藏人次:0
泛指研究法的一般原理,例如:一、研究和闡述法的概念、本質、作用、目的的理論。二、研究法與公平、正義、理性、平等、自由、道德、社會和國家等的關係。三、探究法的淵源、分類、效力、解釋、適用等方面的問題。
    
瀏覽人次:25422 收藏人次:3592622
制度、律令。如:「宗法」、「憲法」、「法律」、「法規」、「法外施恩」。
方式、途徑。如:「方法」、「辦法」。
範式、原則。如:「文法」、「語法」。
佛、道等的道理。如:「佛法」、「道法」、「現身說法」。
仿效。如:「效法」、「法古今完人」。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的獨立國家。首都巴黎,居民多信仰天主教,法語為主要語。
法子:方法。如:「大家一起想想,有沒有什麼法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瀏覽人次:18635 收藏人次:2869474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18339 收藏人次:4551466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理學     
瀏覽人次:1580 收藏人次:271928
性理之學。宋儒釋經,以傳道自命,重疏義理,兼談性命,為與禪學、道教相結合所產生的學派。理學衰於元,而復興於明。王守仁承繼陸九淵之學而光大之,但其後只知言心言性,而疏於力行,流於空談。也稱為「道學」、「性理學」、「宋學」。
法理     
瀏覽人次:1181 收藏人次:0
1.法律與情理。《書經.呂刑》「惟察惟法,其審克之」句下漢.孔安國.傳:「惟當清察罪人之辭,附以法理,其當詳審能之。」《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王渙傳》:「其冤嫌久訟,歷政所不斷,法理所難平。」
2.法律的原理。如立法立義、法律秩序所包含之各種原理或原則等。《東觀漢記.卷一一.張禹傳》:「明帝以其明達法理,有張釋之風,超遷非次,拜廷尉。」
3.條理,事物的道理。《王充.論衡.骨相》:「非徒富貴貧賤有骨體也,而操行清濁亦有法理。」
4.佛教所闡述的道理。《晉書.卷六五.王導傳》:「時有外國沙門名提婆,妙解法理,為珣兄弟講毗曇經。」
前運思期     
瀏覽人次:13969 收藏人次:289211
目錄1 前運思期1.1 中心化1.2 不可逆性1.3 自我中心1.4 參考書目 前運思期幼兒時期兩歲到七歲左右的兒童,此時期的兒童通常缺乏思考的邏輯,他們在邏輯方面常採跳躍式的思路,因此較無法用思考解決問題。在此時期的兒童通常會有三個特徵,中心化或稱專注性,不可逆性及自我中心。 中心化就是指此時的幼兒經常只有一種單調的觀點,或是看事情的角度只有單一層面,無法全面而有邏輯性地看待事情的整體,此時最常做的實驗就是關於體積以及形體的改變,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守恆”的概念,例如:假設現在有甲、乙、丙三個杯子,然後先讓他看見甲乙兩個相同高度但口徑較小的杯子,問其這兩者的液體容量是否一樣,之後再將兩個杯...
亞斯伯格     
瀏覽人次:1534 收藏人次:0
亞斯伯格症候群(英語: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又名阿斯伯格綜合征或亞氏保加症,是一種泛自閉症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亞斯伯格症患者經常出現肢體笨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偶爾會發出怪聲音,但並不作為診斷依據症源緣起亞斯伯格症候群是根據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命名。1944年,他在研究中首度記錄具有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在同儕間表露低度同理心、肢體不靈活等情形的兒童[3]。五十年後,它被標準化為診斷依據,但學界對疾病症狀的界定仍尚不明確[4]。爭議包括,亞斯伯格症候群是否等同於高功能...
自動化     
瀏覽人次:1037 收藏人次:0
應用機械設備,將原由人工操作的生產程序,改換為由機器自行操作的生產程序。
童乩     
瀏覽人次:886 收藏人次:0
生根於臺灣民間信仰的職業之一,功能近似於靈媒,常見於廟宇與進香活動。目錄1 稱呼2 功能3 養成4 參考書目 稱呼「童乩」是近代閩南語的口語詞彙,讀作dang-gi。有人推測此名稱是來自南亞語系的越語,在傳統的漢籍文獻中,幾乎找不到「童乩」這個詞,即使是臺灣習稱的「乩童」二字,也要等到19世紀下半葉才見於文獻。然而,這並不代表在這之前就沒有「童乩」存在,傳統的知識份子多以「巫」或「巫覡」來稱呼他們。(註1) 功能「童乩」被視為神明的代言人,當民眾遭遇災厄病痛,便常常求助於童乩,希望獲得神明指點。問神者在燒香說明來由後,便等候童乩「起童」。一位童乩都有一位法師搭配,在童乩靜靜等待神明附身時,法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