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87.5058 ms
共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洪炎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洪炎秋(1902~1980),本名槱,字炎秋,筆名芸蘇,後改以字行。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出生於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幼年由父親授課,誦讀經史。
一九一五年,因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之維新思想影響,嚮往新知識。其父雖禁止他就讀日本學校,唯他深知在臺灣若不精通日文,將無法汲取新學,所以瞞著父親,在外勤修日文,並購置小、中學各科課本在家自修,前後達三年。一九一八年初,利用參加徵文所獲獎金及其他款項,赴日本求學,先後補習英文及數學各三個月,於暑期考進荏原中學,插班就讀三年級下學期。迄讀完四年級,已無餘款,乃輟學回到臺灣。在故鄉又新學會注音符號(時稱注音字母),藉以學習國語,並向上海商務印書館... |
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如:「秋天」、「秋季」、「秋收」、「秋色」、「秋雨」、「秋高氣爽」。
一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時候。如:「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
|
張我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張我軍(1902年10月7日-1955年11月3日),作家,在台灣台北縣板橋市出生長大,祖籍清帝國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原名張清榮。筆名一郎、野馬、M.S.、廢兵、老童生、劍華、以齋、四光、大勝等。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我軍與當時旅居北平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我軍始終反對運用方言於白話文寫作,曾指出:「我們日常所用的話,十分差不多佔九分沒有相當的文字。那是因為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話,是大多數佔了不合...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