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渤海     
瀏覽人次:639 收藏人次:0
3.國名。參見「渤海國」條。
渤海     
瀏覽人次:304 收藏人次:0
國名。唐武后稱帝時,靺鞨族粟末部長大祚榮所建。其盛時占有松花江以南至日本海之地,五代後唐時為契丹所滅,改稱為「東丹」。
渤海鎖鑰     
瀏覽人次:255 收藏人次:0
位於渤海與黃海連接處的廟島群島。因控制渤海出口,交通及軍事地位重要,故稱為「渤海鎖鑰」。
渤海海峽     
瀏覽人次:217 收藏人次:0
海峽名。介於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為渤海門戶,連接黃海。原稱為「直隸海峽」,民國十八年一月改為今名。
渤海教育     
瀏覽人次:122 收藏人次:0
  「渤海教育」特指世居大陸東北的古老民族粟末靺鞨人建立渤海王國(西元698~926年,當時為唐朝)後推行的教育體制。
  渤海王國的首都在龍泉(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渤海王國國王大欽茂即位(西元738年)後,仿效甲國唐朝的教育模式,確定儒學體制,以儒家思想及其道德規範為教育宗旨,按唐朝國子監職能編制建胄子監,作為全國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在首都七宗龍泉設立國學;府、川、縣分設各類學校,培養官家子弟。民間的私學—扃堂,是平民子弟學堂。有些有權、有錢的人別家設家庭私塾。貴族子弟學習五經、〔左傳〕、〔論語〕、〔孟子〕、〔楚辭〕、〔文選〕、〔國語〕、〔莊子〕等。准八品以下及平民于弟,學習書...
渤海踏錘     
瀏覽人次:87 收藏人次:0
舞名。渤海是由中國東北一帶之靺鞨人及少數高句麗人所建的國家。在中國唐朝(西元618∼西元907)時代的渤海國,盛行《踏錘》。據文獻載:官員與人民,每逢節日,齊聚街頭,善歌舞者領隊在前,士女們隨行在後,互相唱和。迴旋婉轉,稱謂《踏錘》。這種風俗和舞蹈,或許與唐朝之《踏歌》有相關性〔見《踏歌》〕;該舞可能由中國傳入渤海後,再行傳入高句麗及日本。《渤海國志》。
    
瀏覽人次:9302 收藏人次:9686218
接鄰陸地,比洋小的水域。如:「黃海」、「南海」、「地中海」。
內陸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裡海」。
比喻數量龐大的事物。如:「花海」、「火海」、「人山人海」。
大的。如:「海量」、「誇下海口」。
領域。如:「苦海無邊」、「學海無涯」。
與海洋有關的。如:「海員」、「海事」、「海軍」。
海報:貼在街頭或公共場所,上有圖畫和文字,具有宣傳、廣告作用的大型紙張。如:「此處不可張貼海報。」
海關:設在機場、港口,對進出口貨品、行李進行檢查並徵收關稅的機關。如:「他是海關的檢查員。」
    
瀏覽人次:1351 收藏人次:0
參見「渤海」條。
光怪陸離     
瀏覽人次:33370 收藏人次:4281514
03.清.陶元藻《越畫見聞.卷上.孫位》:「適有渤海某公至,作歌行以紀之,總美孫位、景煥二畫極光怪陸離、淋漓酣暢之致。」
愚公移山     
瀏覽人次:33184 收藏人次:1036191
疑16>曰:「以君17>之力,曾18>不能損魁父之丘19>。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20>,叩石墾壤21>,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22>有遺男23>,始齔24>,跳25>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26>!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27>曰: 「汝心之固28>,固不可徹29>,曾不若30>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31>以應。操蛇之神32>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