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53.0084 ms
共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演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在時間推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如:「作實驗要仔細觀察演變過程,只看結果是沒用的。」
|
稱謂演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媽祖在歷代朝廷中的封號雖然顯赫,但在常民生活中,一般人卻很少提到這些封號。在清代文獻中,一段很有趣的記載:「吾鄉陸廣霖進士云:台灣往來,神蹟尤著。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披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轉引自黃美英1998:75)。這段文獻說明了民間何以喜呼媽祖而少呼天妃的心理,傳說在危難時若直接呼求媽祖,即使媽祖披頭散髮,她也會即刻前來相救;但若是呼求天妃,她還得整裝帶冠一番才能到達,可能會因此耽誤了救援的時間。
|
最壞幅度演變圖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高密度數字磁記錄中,引起磁頭讀出信號幅度大量衰減,因而最可能產生讀出資訊錯誤的一種資訊寫入模式。
|
造型演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傳入中國後,觀音由男相轉變為女相,不同朝代因女性的意像差異,也影響觀音的造型:
隋代觀音像對稱而工整,體型偏小; 唐代以後,觀音變成了女性,造形則以印度化式的妝扮身型自然隨意; 東晉到北周觀音造像主要以男性為主,手持柳枝和淨瓶的觀音,仍經常被塑造成英俊王子的形象; 明代神像裝飾華麗富有官式作風; 宋代觀音像簡單樸質但威嚴十足; 清代不再有神佛氣味,簡化為着白衣、面容慈悲祥和的人格化婦女(邵于婷、林振陽、蔡宏政 2006)。 遼金元時代在五官和服飾上帶有濃厚的外族氣質; |
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改。如:「變化」、「改變」、「演變」、「千變萬化」、「一成不變」。
|
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如:「演變」、「演化」、「演進」。
|
否極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
緣木求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的齊宣王,因為仰慕春秋時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業,很想效法他們,便向孟子請教有關他們的事蹟。孟子說他沒聽說過,但可以為齊宣王講述如何以仁德統治天下。孟子認為,要以仁德統治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顧、愛護百姓。可以先從尊敬自己的父兄、愛護自己的子弟開始,然後推及別人的父兄子弟,這樣就能治國、平天下了。如果不從這基礎開始做起,就想開疆闢土,使其他諸侯歸順而稱霸天下的話,正如同爬到樹上去抓魚,是不可能達成的。後來《孟子》原文的「緣木求魚」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