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燭火     
瀏覽人次:907 收藏人次:0
蠟燭的火焰。亦泛指燈火。如:「燭火通明」。《南史.卷四八.陸慧曉傳》:「雲公善奕棋,嘗夜侍坐,武冠觸燭火。帝笑謂曰:『燭燒卿貂。』帝將用為侍中,故以此戲之。」
    
瀏覽人次:12655 收藏人次:4277428
用蠟和油製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如:「蠟燭」、「燭臺」、「紅燭」、「洞房花燭」、「秉燭夜遊」。
照、照亮。如:「火光燭天」。
察明、察見。如:「洞燭機先」。
燭光:計算發光強度的單位。當白金到達鎔點時,每六十分之一平方公分的面積所發出的光強度,稱為「一燭光」。
    
瀏覽人次:9099 收藏人次:4866880
1.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和熱。可燃物、燃點和氧氣是火的三要件。[例]爐火、燭火、柴火
杯盤狼藉     
瀏覽人次:17338 收藏人次:1145136
斗酒我就會醉。但如果在夜晚時刻,酒席上男女雜混,促膝而坐,酒杯交錯,當宴飲結束後,桌上杯盤散亂,堂上燭火熄滅,主人送走其他客人,只留下我一人,此時鬆解上衣,微微聞到主人身上傳來的香氣,這時我的心情最快樂,可以喝下一石酒。由此可見,酒喝多了就會亂性,太過逸樂就會生悲,這個道理無論何事皆同。所以凡事不可過分,否則就會導致衰敗。」齊王聽了淳于髡的勸諫,認為很有道理,從此就不再宴飲整夜。後來《史記》原文中的「杯盤狼藉」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形容宴飲進行或結束時,杯盤散亂的情形。
目不識丁     
瀏覽人次:13806 收藏人次:913391
民的反感。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風燭殘年     
瀏覽人次:13324 收藏人次:1007904
風中的燭火,隨時可能熄滅。比喻臨近死亡的晚年。《蕩寇志》第六回:「你日後出頭,為國家出身大汗,老夫風燭殘年,倘不能親見。」
杯盤狼籍     
瀏覽人次:2239 收藏人次:354254
就會醉了。如果是朋友之間喝酒,互行酒令娛樂,那麼就算飲八斗酒也不醉。如果宴飲之後,桌上杯盤散亂,堂上燭火熄滅,主人送走其他客人,只留我一人,鬆解上衣,微微聞到主人身上傳來的香氣,這時我的心情最快樂,可以喝一石酒。由此可見,酒喝多了就會亂性,太過逸樂就會生悲,這個道理無論何事皆同。所以凡事不可做到極致,否則就會導致衰敗。」齊王聽出了淳于髡話中的意思,知道他又在趁機勸諫,就聽從淳于髡的建議,不再沉迷於酒色。《史記》原文中的「杯盤狼藉」,後來多被用來形容酒席完畢,杯盤散亂的情形。
洞燭     
瀏覽人次:1292 收藏人次:0
1.明亮的燭火。南朝梁.簡文帝〈南郊頌〉:「洞燭冗懸,紫殿仙宮。」
不識一丁     
瀏覽人次:1230 收藏人次:206438
民的反感。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秉燭達旦     
瀏覽人次:1084 收藏人次:0
手中拿著燭火,通宵不睡。語本《三國演義》第二五回:「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