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身長約二、三公尺,頭圓肩闊,四肢強健,有鉤爪,尾細長,末端有長的毛叢。雄頭至頸部有鬣,雌體型較小,無鬣。以大型草食性動物為主食,多分布於印度及非洲一帶。
河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為宋代陳慥之妻柳氏凶悍善妒,常使其夫懼怕的故事。用以譏嘲妻子凶悍,使丈夫畏懼。語本宋.蘇軾〈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忽聞河東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後用以比喻太太凶悍發威。明.無名氏《四賢記》第一七齣:「鷺鷥行狀黃昏後,也曾聞河東吼,爹行千休萬休,休將那皮鞭緊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菩薩。《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無福向子光中,享天上之逍遙;有分去駒兒隙內,受人間之勞碌。」
子搏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做小事情也拿出全部精力認真對待。《常語尋源.卷下.子搏兔用全力》引《談藪》:「子搏象用全力,不知子搏兔亦用全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表演藝術。因古代中國人將子視為瑞獸,認為舞可以驅邪辟鬼,並求吉納福。主要由二人或三人成一組,裝扮成子的樣子,隨鑼鼓聲作俯、仰、騰、躍各種動作。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也稱為「子舞」、「燈」、「舞」、「舞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動物,背毛短粗,無絨毛,有小耳,身體靈活。雄性海有鬃毛,面部略像子,四肢呈鰭狀,尾扁平。生活於海洋中,以魚、烏賊、貝類為食,繁殖時期則到陸地上產子。
簡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早期抗日領袖之一,在雲林一帶從事抗日活動。與林少貓、柯鐵虎合稱「抗日三猛」。 生平簡大(~1900),名忠誥,號大,宜蘭人。明治28年(1895)日軍入台,妻妹母嫂皆為日軍所殺,於是與日人不共戴天。同年12月底,與陳秋菊、林李成等人會合攻打台北城,後來轉戰竹子湖、滬尾(今新北市淡水)、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等地。明治31年接受日本人的勸誘,與林秀清、劉簡全等向台北縣知事村上義雄提出投降請願書,並在芝山岩舉行歸順典禮。簡大
子大開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漫天要價。《文明小史》第五回:「若依了外國人,是個子大開口,五萬、六萬都會要。」
龍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龍陣在民間俗稱「舞龍」。由於龍代表漢人,因此象徵喜氣與吉祥。龍陣的長度,通常九節,三十一節以上即為大龍。舞龍者持拿竹柄,從龍頭到龍尾,多人相互合作齊舞,前方則有一人持拿「龍珠」,負責引導。在展演時,可分為北部龍與南部龍;北部龍龍身較長,動作較為剛猛,南部龍龍身較短,動作以柔美流暢為主。
陣在民間俗稱「舞」。象徵祥瑞,並具有驅邪逐惡的功能,在陣頭中相當討喜。一般來說,一人掌頭,一人掌尾,互相搭檔演出;前方還有一人擔任弄者,手執葵扇、繡球或樹枝引導,有馴服子之意。在展演時,北部為開口,南部多為閉口,但現在地域區隔已經較不明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宋朝重陽節時,於蒸糕上放置由粉製成的飾物。宋.孟元老《東京孟華錄.卷八.重陽》:「又以粉作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蠻。」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五.九月》:「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蠻,以小綵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色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蠻栗糕。」
2.古代武官用的腰帶,常飾有子、蠻王等圖案。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按蠻拽札起錦征袍,把龍泉扯離出沙魚鞘。」《三國演義》第三回:「繫蠻寶帶,縱馬挺戟,隨丁建陽出到陣前。」
3.節慶時人扮作子、蠻王的模樣盡情跳舞。後泛指各種歌舞。《醒世恆言.卷二五.獨孤生歸途鬧夢》:「蠻社火,鼓樂笙簫,通宵達旦。」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