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琴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琴上用以發聲的絲線。唐.孟郊〈靜女吟〉:「此志誰與諒,琴弦幽韻重。」唐.姚合〈遊春〉詩一二首之五:「暖風渾酒色,晴日暢琴弦。」也作「琴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張於樂器上的絲、線,可用於彈奏發出樂音。如:「琴弦」、「箏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絃樂器。如:「鋼琴」、「胡琴」、「小提琴」、「琴音悠揚」。
琴瑟:A>琴與瑟兩種樂器名。B>比喻夫妻。如:「琴瑟和鳴」、「琴瑟不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安裝琴弦。《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並駕齊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轡如琴;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意思是說:這就有如四匹馬拉車,每匹馬的力道不一,但韁繩如能操作得像琴弦一樣和諧的話,四匹馬就能齊頭並進,車轂也能控制好輪輻,讓車子快速前進。「並駕齊驅」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比喻彼此實力相當,不分軒輊。
對牛彈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漂亮顏色,對聾子演奏音樂,一點幫助也沒有。就是師曠那樣的音樂大師,無論技藝多麼精巧,也不能彈奏沒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牠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卻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說明自己的用意。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對牛彈琴」,用來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改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更換琴弦,更改車行道路。後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例]隨著時代的變革,公司管理制度也得改弦易轍,才能永續經營。
改弦更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弦更張」的「更」,是更換的意思,「張」則指給樂器上弦。弦樂器彈奏久了,弦會變鬆或斷掉,以致走音,甚至無法彈奏,這時就得更換琴弦,才能重新彈奏。董仲舒(西元前179∼前104)是西漢名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所以漢武帝經常請他在施政方針上提出建議。在〈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見收於《漢書》本傳)中,董仲舒論到秦末乃至漢初的天下局勢,就像腐朽的木頭,又像糞土所做的牆,雖然君王想要發奮圖強,卻無可奈何,追究其原因,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
大提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使用材質:琴身:木制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屬絲;琴弓:馬尾。發展歷史大提琴是由古代歐洲的膝琴(Viola de gamba)演變而來的,自16世紀以來即流行於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樂器的大小一直未能固定下來,經過許多年的實踐與改革才算告一段落。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他絃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音華麗有力,富於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
濮上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春秋時,衛靈公到晉國訪問,途中夜宿於濮水之上,半夜聽到琴聲,就命令樂師師涓記下。到晉國,見晉平公,就使師涓彈奏,師曠聽到,手按琴弦說:「此亡國之音,為紂王樂師師延所作,當武王伐紂時,師延向東逃逸,至濮水,自投江水而死,所以凡聽到此樂者,國家必定衰敗。」見《史記.卷二四.樂書》唐.張守節.正義。後以此比喻淫蕩亡國之音。《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作靡靡之樂,安濮上之音。」也作「桑間之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