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5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相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引導賓客,傳達命令,贊助行禮的人。《禮記.雜記上》:「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前拜生曰:『奉命為駙馬相者。』」
2.舊指以相術為職業的人。《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相者見后驚曰:『此成湯之法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有故家子,日者推其命大貴,相者亦云大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互、彼此。如:「互相」、「相親相愛」、「守望相助」、「兩地相思」。
比較一下,合併著說兩方面比較的結果。如:「相較」、「相異」、「相像」、「相稱」、「相得益彰」。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由一方面進行。如:「實不相瞞」、「出門相迎」、「有事相煩」。
外表、容貌。如:「面相」、「相貌」、「福相」、「寒酸相」。
察看、審視。如:「相命」、「相親」、「相機而動」、「人不可貌相」。
輔助。如:「相夫教子」、「吉人天相」。
官名。如:「宰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助詞。A>用於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光陰者,百代之過客。」B>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禮尚往來,乃人情所不能免者。」
鴻鵠之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呂氏春秋.士容論》1>齊有善相狗2>者,其鄰假3>以買取鼠之狗,期年4>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5>之。」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夫驥驁6>之氣,鴻鵠之志,有諭7>乎人心者誠也。人亦然。誠有之則神應乎人矣,言豈足以諭之哉?此謂不言之言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 (2) 相狗:觀察品評狗的優劣。相,音ㄒ|ㄤˋ,視。 (3) 假:請、託。 (4) 期年:一周年。期,音ㄐ|,周期。 (5) 桎:音ㄓˋ,束縛。 (6) 驥驁:皆千里馬名。驁,音ㄠˊ。 (7)...
一針見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書.卷六六.陶侃列傳》又嘗如廁1>,見一人朱衣介幘2>,斂板3>曰:「以君長者,故來相報。君後當為公,位至八州都督。」有善相者師圭謂侃曰:「君左手中指有豎理4>,當為公。若徹於上,貴不可言。」侃以針決之見血,灑壁而為「公」字。以紙裛5>手,「公」字愈明。及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注解〕 (1) 如廁:上廁所。如,往、至。 (2) 介幘:古代文人不分尊卑貴賤通用的長耳頭巾。幘,音ㄗㄜˊ。 (3) 斂板:古代官員雙手端持手板,貼近胸前,表示恭敬。 (4) 豎理:垂直的指紋。豎,音ㄕㄨˋ。 (5) 裛:音|ˋ,纏繞、包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繫物在衣帶或衣服上。如:「佩劍」、「佩玉」、「那警員身上佩帶一把手槍。」《晉書.卷三六.張華傳》:「吾少時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當得寶劍佩之。」
依樣畫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1>陶穀,自五代至國初,文翰為一時之冠。然其為人,傾險狠媚,自漢初始得用,即致李崧赤族之禍,由是縉紳莫不畏而忌之。太祖雖不喜,然藉其詞章足用,故尚寘於翰苑。穀自以久次舊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後,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聞望皆出穀下。穀不能平,乃俾其黨與,因事薦引,以為久在詞禁,宣力實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2>笑曰:「頗聞翰林3>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4>耳,何宣力之有?」穀聞之,乃作詩,書於玉堂之壁5>,曰:「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太祖益薄其怨望,遂決意不用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
供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供、給予。《三國志.卷一三.鍾繇傳》:「瑜以相者言中,益貴繇,而供給資費,使得專學。」也作「供應」。
空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數學上指凡質點可存在的處所或討論的範疇,稱為「空間」。依討論的範疇的不同而有一維、二維、三維、多維空間的區別。數學中凡涉及幾何之集合,常以「空間」一詞稱之,故涉及位相者有位相空間,涉及測度有測度空間等等。
依樣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依樣畫葫蘆」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1>陶穀,自五代至國初,文翰為一時之冠。然其為人,傾險狠媚,自漢初始得用,即致李崧赤族之禍,由是縉紳莫不畏而忌之。太祖雖不喜,然藉其詞章足用,故尚寘於翰苑。穀自以久次舊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後,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聞望皆出穀下。穀不能平,乃俾其黨與,因事薦引,以為久在詞禁,宣力實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2>笑曰:「頗聞翰林3>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4>耳,何宣力之有?」穀聞之,乃作詩,書於玉堂之壁5>,曰:「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太祖益薄其怨望,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