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省中     
瀏覽人次:447 收藏人次:0
1.宮中。《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令子鱄為郎,令勸學省中。」《三國演義》第二回:「一面使弟子唐周,馳書報封諝。唐周乃逕赴省中告變。」
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瀏覽人次:334 收藏人次:0
  臺灣省中等教師研習會會址在臺中縣豐原市師範街六十七號,係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十二月成立,而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四月正式開辦教師研習。該研習會設立的宗旨是為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提供在職進修機會以提升素質,並加強對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之研究發展。
  目前該研習會員額編制設主任、副主任各一人,研究員六人,副研究員九人,助理研究員六人,行政室主任一人,研究室主任與組長二人,由研究員兼任;此外,另有編審二人,輔導員五人,組員八人,書記二人,護士、圖書管理員、會計員和人事管理員各一人,共計員額四十四人。在組織規程上分設教務組、輔導組、研究室、行政室等四個單位。其中,教務組負責研習計...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瀏覽人次:171 收藏人次:0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是省級綜合性公共圖書館,原有館舍分南北兩處,南館前身是建於1889年的廣雅書局藏書樓,這一帶原為始建於明初的廣東名勝南園,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掛牌行醫,密謀革命,曾商借南園中的抗風軒,在此醞釀成立興中會,是該會的發祥地。北館原為廣州府學宮的一部分;1927年廣州市當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派員赴國外集資建館。當年僑居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的粵籍華僑「聞風踴躍、競相解囊」,募金折毫銀300,000元。1933年10月館舍落成,命名為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1955年5月,改名為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幾十年來,該館各項業務發展很快,原有館舍已不敷應用。省政府決定為該館籌建新館舍,於19...
    
瀏覽人次:31288 收藏人次:4159320
地方行政區域的名稱。如:「臺灣省」、「省政府」。
節約。如:「節省」、「省錢」、「省力」、「省下」、「省吃儉用」。
減少、免除。如:「省事」、「省略」、「省卻麻煩」、「省得我跑一趟。」
古代官署名。如:「中書省」、「尚書省」。
反思、檢討。如:「反省」、「內省」、「省察」、「省思」。
探問。如:「省親」、「省視」、「晨昏定省」。
領悟、明白。如:「覺省」、「省悟」、「發人深省」。
    
瀏覽人次:29486 收藏人次:7428348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正好、剛好。如:「適中」。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瀏覽人次:37962 收藏人次:495983
1.低牆。唐.杜甫〈題省中院壁〉詩:「掖垣竹埤梧十尋,洞門對霤常陰陰。」
門庭若市     
瀏覽人次:36137 收藏人次:2090879
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8) 韓: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分晉,其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為兵家必爭之地。
(9) 魏: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
(10) 齊: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
劍拔弩張     
瀏覽人次:34063 收藏人次:3765001
參考詞語︰拔刃張弩注音︰ㄅㄚˊ ㄖㄣˋ ㄓㄤ ㄋㄨˇ漢語拼音︰bá rèn zhāng nǔ釋義︰猶「劍拔弩張」。見「劍拔弩張」(一)。
01.《漢書.卷九九下.王莽傳下》:「省中相驚傳,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張弩。」(源) 參考詞語︰弩張劍拔注音︰ㄋㄨˇ ㄓㄤ ㄐ|ㄢˋ ㄅㄚˊ漢語拼音︰nǔ zhāng jiàn bá釋義︰即「劍拔弩張」。見「劍拔弩張」(一)。
01.明.豐坊《真賞齋賦》:「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02.清.范鍇《漢口叢談.卷三》:「意自飛揚,恍若弩張劍拔;思無停滯,還同雨濺風摶。」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28340 收藏人次:992399
潁陽人。少為獄吏,後追隨劉秀,屢立戰功。
(3) 潁川:郡名。秦朝設置,漢、晉均沿置,轄境約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省禹縣治。
(4) 逝:離去。
(5) 驗:證明、確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二○.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王霸》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24136 收藏人次:1429151
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